第二三二章 佈局家電是為了帶動上游元器件(第1/5 頁)
80年代初的內陸,還遠不是後來的製造業大國,還處於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各項物資都處於市場供應緊缺的狀態。
從1984年內地開始進行城市的改革,放鬆對經濟的管制之後,在民間各種小商小販活躍了起來、許多小工廠也已經開始了逐漸興起。
這個時候,限制內地經濟增長的,不是消費能力和慾望,而是生產資本和各種原料物資的短缺。
所謂“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跑單幫”,經濟開始高速增長,伴隨的就是各種原料物資的炒作。
在普通的小商小販,一個月能賺到一百塊,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十分富足的時候。暗中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人,憑藉這種物資的炒作,悄然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
內地第一批富豪的產生,絕大部分依靠的並不是擴大生產,而是對各項物資的倒買倒賣。例如某位地產大亨賺取的第一桶金,就是將東北的玉米,銷售到了特區。
這批富豪的出現,是有非常複雜的時代背景的。
內地在1984年之前,是一直在嚴格管控商品價格的。但在1985年,內地開始逐步放開對商品價格的管制,希望能夠迅速的從計劃價格體系,轉變為市場價格體系,也就是被稱為“物價闖關”。
關於“物價闖關”的結果和過程,這裡就不多談了。
但從客觀上說,這次“物價闖關”是極大的刺激了工業生產,加速了內地工業化程序的。只不過生產端的增速,在這一段時期內,還無法跟上需求的增速。
陳兵之所以將高檔家電的工廠開去了暹羅,而沒有繼續放在內地,其實就是在迴避內地此時稍顯混亂的物資供應體系。
陳兵現在將工廠建在暹羅,可以先依賴國際上相對比較成熟、穩定的供應鏈,將英豪的家電產品打入全球市場,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渠道。
英豪是事實上的外資企業,雖然英豪過去幾年在內地建設了大量的產能,但其實透過出口轉移定價,英豪的大部分利潤和外匯資金,是留在了香江的,真正結匯給內地的比例其實並不高。
如果英豪的出口產品中,內地原材料比例太低,實際就成為了類似於那種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了。除了能夠幫助內地創造一些就業崗位之外,其實對產業的帶動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內地這一波因為價格機制的調整,引起的物資供應紊亂,會持續三年左右,這段時間內,陳兵並不急於去擴大內地的出口產能。
等到這段混亂結束之後,內地的工業基礎也就基本搭建完成了。
那個時候內地生產資源全面緊張的局面,將得到很大的緩解,才是大規模發展內地製造,去搶奪國際市場的好時機。
未來三年,陳兵在內地的佈局重點,不會是以出口導向為主,而是恰恰相反,是以增加供應內地市場為主。
英豪一直經營的都是利潤率極高的暴利行業,大部分產能雖然放在了內地,但利潤和外匯資金被轉移到了香江的事情,其實內地是看的一清二楚的。
而英豪能夠與內地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核心的原因並不是英豪在大賺之餘,留了一小部分外匯在內地。
英豪這幾年對內地最大的貢獻,其實是引進了許多的生產技術,在內地生產了大量的產品,替代掉了原本這個時代,內地需要的大量進口。
簡單盤點一下英豪在內地的幾個主力產品:計算機、中文打字機、通訊裝置、Z80等半導體產品,都是原本內地無法自己生產,需要耗用大量外匯來進口的。
但英豪在內地銷售這些產品都是以人民幣進行的結算,而且英豪也沒有把在內地賺取的人民幣,兌換成外匯,匯回香江,而是一直留在了內地,重新轉化為了各種投資。
英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