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 梳理英豪的半導體佈局(第1/6 頁)
英豪的海外團隊,這次在滬海的交流一共進行了兩週多,除了對那些潛在供應商進行了一系列考察之外,也與內地團度交流起了技術和市場的熱點。
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燈塔與霓虹的半導體爭端。
早在1982年,霓虹的dRAm市場份額,就超越了燈塔,成為了全球第一。
而霓虹的進攻並沒有停止,在過去的兩年間,霓虹dRAm的市場佔有率仍在持續的攀升,去年已經佔據了全球約7成的市場份額。
而霓虹的進攻手段,也非常的簡單清晰。除了dRAm的產品質量比燈塔更好外,也還在對大規模的發動價格戰。
受到這種價格戰的衝擊,這兩年,全球dRAm價格,出現了大幅的下跌。
1984年時,dRAm價格還在4美元一片,但進入了1985年,dRAm價格已經跌破了一美元的的大關,而且還在不斷的下探,甚至達到了0.3美元一片的歷史低價。
這個價格甚至已經跌穿了,燈塔生產廠商的製造成本,燈塔廠商按照這個價格進行銷售的話,賣一片虧一片,賣的越多,虧的越多。
後世,不少人將圍繞dRAm產業的兇狠市場爭奪,形容成了半導體戰爭或dRAm戰爭。
而1984-1985年的這一波產業爭奪,則是被當成了後來一系列戰爭的開篇之戰。
只不過,如果仔細看待這場戰爭或市場爭奪的話,其實與後面的幾次戰爭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dRAm自從被INtEL商用化以來,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這次產業戰爭之前,dRAm的價格一直非常高昂,獲利能力也很誘人,因此已經吸引了全球四、五十家廠商入局。
不過,這個時代的dRAm產業整體規模,其實與後世比起來,還遠稱不上龐大,也沒有哪一家廠商,擁有超大的產能。其實還是處於那種,群雄剛剛開始並起,草雞互啄的階段。
而且,這四、五十家的dRAm廠商,其實也大部分都是燈塔、霓虹的廠商。
至於歐洲、東亞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小dRAm廠,例如剛剛冒頭的三星,但其實還根本沒有形成什麼行業影響力。
dRAm產業,起源於燈塔,70年代的市場競爭,其實是諸多燈塔廠商,在進行內部爭奪。
而霓虹是70年代末期,才成功打入燈塔市場,也將原本燈塔的內部競爭,轉變成了國際競爭。
從事後去觀察,其實這一次的產業爭奪,可以形容成為霓虹廠商,對燈塔有組織、有預謀的一次集體掠奪。
霓虹參與進dRAm產業的廠商,最有代表的就NEc、東芝、日立。
這三家廠商,也曾一度聯手佔據了全球半導體廠商排名的前三強。
在霓虹通產省的協調之下,這些霓虹廠商並沒有進行激烈的內部爭奪,而是在市場策略、技術研發上,進行了大聯合,集體對燈塔的dRAm產業發起了衝擊。
霓虹在半導體領域咄咄逼人的攻勢,自然早就引起了燈塔發麵對注意。
早在1983年美國商務部明確認定:
“對燈塔科技的挑戰主要來自霓虹,目前雖僅限少數的高技術領域,但預計將來這種挑戰將涉及更大的範圍”;
“維持及保護燈塔的科技基礎,才是國家安全保障政策上生死攸關的重要因素。”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燈塔其實在過去的兩年中,一直在媒體上,宣傳霓虹的科技威脅,引導民眾去反對霓虹產品的入侵,而且也開始推出了不少的反制措施。
1984年,燈塔就成立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又制定《半導體晶片保護法》,開始限制本國技術外流。並從多個方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