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蜚山,大飛山(第2/2 頁)
大飛山這個名字,從宋代黃岩孫編寫的《仙溪志》之前就有了,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而大飛山因為什麼而得名呢?明代弘治辛亥七月,也就是1491年那時候,與戶部尚書鄭紀同朝為官的江西布政司右參議陳遷在重修《仙溪縣誌》中記載得清清楚楚:縣治之北有大飛山,山似飛鳳。
他還在志中第三卷提出了“仙溪八景”,分別是飛鳳晨鐘,臥龍夜泊,環水書香,聖泉耕隱,仙嶺樵歌,蘭溪漁唱,寶幢齊雲,石室清霞。
其中“飛鳳晨鐘”被列為“第一景”,這足以可見大飛山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然後到了清代乾隆十四年,也就是1749年,仙遊縣令陳興祚主修的《仙遊縣志》也記載:大飛山在縣北五里,縣之主山也。自九座分脈東來,高可千仞,屏立治北,聳拔飛動,如飛鳳展翅。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兩個資料判斷,大飛山是因為聳拔飛動,如展翅飛翔的鳳凰而得名。”
[咕咕咕子:飛鳳晨鐘!好好聽的名字,主播生活的地方美景有那麼多的嗎?!]
[魚非魚,你是狗:這很正常,畢竟是閩省,山多,水多,樹也多,風景自然差不了。]
[別折騰了什麼:那可不,我閩省可是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啊!別的不多,就是山多!]
[西瓜水:蜚?山海經那個怪獸?]
“是的,閩省山的確多。”康強附和道。
“說了古稱我們再聊聊現在的名字大蜚山,大蜚山從清代乾隆十四年的縣誌中被混用,但是奇怪的是無論是縣誌、府志、省志,均不見記載其命名的緣由。
有人說在古代文言文中,“飛”和“蜚”是可以通用的,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仙遊縣志》裡,“飛”和“蜚”是混用的,像是在卷首的地圖,由於字小而用“蜚山”,而在其正文中則全都用“飛山”。
民國時期,民國老人編寫的《仙遊鄉土志》,也是“大飛山”和“大蜚山”混用。
所以說“大飛山”之所以變成“大蜚山”,是由於“飛”與“蜚”古代可以通用,後人嫌繁體字“飛”不好書寫,為了書寫和印刷方便,而隨意將“飛”變成“蜚”,並不是有意識地將“大飛山”改成“大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慣成了自然,“大蜚山”就慢慢變成了專稱。”
[搬宿舍離開過: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大飛山聽上去好像更融洽一點,可能是大道至簡吧!]
[何必遷就:大飛山比較符合現實山形,大蜚山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西瓜水:果然十全老人就是個亂嚯嚯歷史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