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餛飩的演變(第1/2 頁)
“呵呵,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常態,在古代乃至現代,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基本上有發展都是因為那些喜歡享受的富二代。”
康強聳聳肩無奈說道。
[魚非魚,你是狗:雖然宋朝是個瘸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一直被詬病的軍事,宋朝的文化以及民生算得上是最好的。]
[本地檔案:我看唐詩的時候,除了李白能讓我浮想聯翩,其他詩人寫的我都不太喜歡,但是宋詞的意境卻能讓我屢屢沉醉其中!]
“宋朝這方面發展的確沒得說,讓我們稍微迴歸一下正題。
宋朝當時製作餛飩的方法已經非常成熟了,並且有配方流傳到了現在,像宋朝所編撰的《吳氏中饋錄》當中就記載有餛飩配方:取白麵一斤,鹽三錢,和如落索麵,更頻入水,搜和為餅劑。少頃,操百遍,摘為小塊,擀開;綠豆粉為四邊,要薄,入餡,其皮堅。
這段話代表著餛飩在當時的做法已經非常普遍,並且流傳至今,所以也表明宋代餛飩製法已十分成熟。”
“而宋朝有記載的史料,說明宋朝餛飩是以白麵為主製成的,而製作白麵的主要原料是北方常見的小麥。
可以說宋朝當時推行的國策‘桑麥間作法’使得小麥的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也讓餛飩的更迭更加容易。”
[不分地阿珂:好厲害,從國策來分析餛飩的發展,有點牛啊!]
[我餘某不是空軍佬:我只知道宋朝有個占城稻,小麥的發展我完全不瞭解(捂臉)]
“誒,還別說,占城稻在這裡面也有戲份。”
康強挑了挑眉說道:“在當時為了使餛飩皮柔韌和不易撕裂,宋人於是運用新品小麥和水稻製作餛飩皮。
小麥主播沒去了解,但是水稻很有可能就是占城稻,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時間。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1012年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當時的記載是: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西天中印度得綠豆種二石。
這個綠豆子我們先不說,就說占城稻出現在宋朝的時候,這時候建國才差不多半個世紀,所以兄弟們,占城稻差不多貫穿了整個宋朝時期,這也有可能是餛飩發展廣泛的原因之一!”
[何必遷就:有點懵了,主播真的是以小見大啊。]
[咕咕咕子:我也吃上早餐了!]
[咕咕咕子:話說主播怎麼能記住那麼多東西啊?我感覺好容易混淆。]
“呵呵。”康強趁機吃了幾口海蠣餅才說道:“這都是提前做好功課了,背一背而已,也不難,好了,讓我們續接上文。
宋朝將小麥和水稻磨成粉後,便是製作餛飩皮的步驟了,大家也別小看這簡簡單單的餛飩皮,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部分。
像唐朝時候長安城西市有家名為“蕭家餛飩”的餛飩鋪,據《酉陽雜俎》記載: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茗。”
說的是蕭家的餛飩煮好後撈出,湯底依舊清澈,還可以用來泡茶,這裡面的奧秘就在於餛飩皮的製作。
所以宋朝的人繼承了唐代製作餛飩皮的方法,將小麥磨成粉後,加入蛋液和溫水,攪拌均勻後揉成面絮,再加入清水,搓成光滑的麵糰,然後用擀麵杖將麵糰壓成長方形,繼續擀薄面團,並不斷重複擀麵團和加澱粉的動作,直至面皮薄如紙張,最後再撒入澱粉,摞成一疊,再用刀切成相同面積的方皮,然後才可以加入餡料。
餛飩皮的話南北方各有差異,北方多粗獷,以足量厚實為準;南方尤其是江南的餛飩皮,以薄軟輕盈為特色,人們將皮不斷擀開,使皮薄如蟬翼,爽滑如凝脂,並美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