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以信為本(第3/4 頁)
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
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士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
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在邊疆治理上,諸葛亮重新劃分行政區,增加郡的數量、
大力推進郡縣制,並透過將地方態度惡劣的豪強遷往成都的策略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
同時,他還籠絡當地各民族首領以及大姓氏族,
許以特權協助蜀漢政權統治蜀地南部地區。他推行少數民族與漢族官吏交流制度,
增強蜀漢政權對南部地區的管理。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先進的漢族農業技術,
提高當地生活水平,並允許漢人前往少數民族地區生活。
另外,諸葛亮不僅尊重當地少數民族信仰,也利用當地人信奉鬼神的風俗,
宣揚封建君臣關係,強化蜀漢政權的正統性。
蜀漢西北部生活著氐、羌兩個民族。由於此處是蜀漢與曹魏的邊界之地,
諸葛亮希望與此處建立更有效的聯絡。為此,他實行以軍事鎮壓為主、
安撫為輔的邊疆治理政策。另外,他還透過重用氐、
羌民族中有較大威望的馬超和姜維兩位將軍來加強氐、羌民族與蜀漢的關係。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
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
能寫多種字型,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221年),
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
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
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
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223年)義作二鼎,
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
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
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
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
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
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
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1119-1125年),
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
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
,!
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諸葛亮在政務和軍事活動中,也常有練習書法。
《常德府志》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
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
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他卻不忘練習書法。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
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