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節(第3/4 頁)
大明的人,自然受大明軍隊保護,需要大明天子發下詔書才享有合法繼承權的番邦國王,自然更管不著了。
皇帝給錢,官員選才,再到各地購買材料,海運漕運一起繁榮,驛站也接連設定。在南北戶部和工部聯名上疏之後,各地船工役夫和驛丞驛卒的待遇都有所提升,但也提前出現了各種民間組織,例如漕幫。
從成立最初,漕幫就被錦衣衛各種摸底,已然完全透明化。有不斷詳化的《大明律》為基礎,永樂朝的官員又比較給力,此時的漕幫和x社會相距較遠,隨著經濟和漕運發展,越來越類似於維護船工役夫權利的工會組織。
對此,孟清和也只能摸摸下巴,四十五度角望向房梁,感嘆一聲,歷史真奇妙。
依照皇令,浙江等地船廠造出的海船,除了官用,商賈也可以購買,獲取的利潤。朝廷佔大頭,地方佔小頭,督造海船的官員也可分得紅利。
這是天子許可的,比私下裡伸手要安全得多。
只不過,領到造船任務的浙江等地官員卻有些撓頭,天子不差錢,手筆自然大,初定製造海舟一千一百八十艘,就算錢和材料不是問題,需要的工匠都到哪裡去找?
工匠找來了,雜役又該怎麼辦?
農戶不可能,朝廷有了高產的糧種,大家都忙著種地,除了遭災的流民,沒人會到船廠裡找工作。強徵?錦衣衛的駕帖會立刻上門。
匠戶倒是有,可還是僧多粥少。
軍戶更是不要想。北邊有韃子,沿海有倭寇,西南還準備對安南用兵,除此之外,還要跟著船隊下西洋,軍漢們有一個算一個,都巴望著藉此獲得戰功,各種摩拳擦掌。
隨著待遇提升,軍戶,尤其是北邊的軍戶,不再以從軍為苦,想從貼戶餘丁中撥拉出人手,愈發的艱難。
領到造船任務的各地都司都在發愁。
這就像從天而降一個聚寶盆,哐當砸在自己面前,眼睜睜的看著,口水橫流,就是夠不著,鬧心不鬧心?
缺人的不只是沿海各府州縣,北疆各地也陸續鬧起了饑荒。
朝廷許可從歸附的韃靼部落垛集軍丁,軍戶有了,匠戶仍是不夠。
遼東有女真部落可以填補,北京有山西的移民,甘肅和寧夏等地不停吸引著草原上的部落,多少都可以緩解一下。
只有大寧,出去的永遠比進來的多。不只工匠緊缺,連發來的朝廷犯官和戍邊軍漢都開始大量分流。
看著被調往順天的人員名單,孟清和的心在淌血。
好不容易培養出幾個人才,他容易嗎?
永樂帝壓榨他,朱高煦和朱高燧剝削他,怎麼連沈瑄也來湊熱鬧?
就算是薅羊毛,也不能只在一頭羊身上薅吧?
公理何在,道義何在,正義何在!
無奈形勢比人強,北京行部來要人,硬是不給,孟清和之前從行部挖人的動作就被當成了談判的籌碼。不用費事,伯府內的趙通譯就是實證!
之前的挖牆腳行為獲得了天子許可?
好辦,下官手裡也有天子的敕令,興寧伯可詳閱。
孟清和頭疼,需要這樣嗎?
行部來人表示,很需要。
興寧伯掀桌了。
可惜掀桌也沒用,人照樣拉走。即便有天子補發的金銀寶鈔綺羅若干,也無法彌補人才的損失。
捧著胸口,孟十二郎欲哭無淚。
急紅了眼,惡向膽邊聲,乾脆打起了海外番邦人士的主意。
八個倭人工匠給了他靈感,一衣帶水的鄰居就在身邊,不搶白不搶!
何況源道義寫了保證書,倭寇之患仍不見杜絕,既然如此“仰慕”上國,不如就到上國來工作學習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