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秦風:蒹葭中的伊人(第3/4 頁)
翻劉家王朝?要知道,西漢初年劉姓皇家的實力遠不及當年的秦朝。
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因造反而得權的平民,其政權的合法性備受質疑。一個平民靠起義成為皇帝,等同於向所有人宣告:任何如劉邦一樣出身的平民都有可能覬覦皇位,這使得可能對最高權力產生幻想和行動的人大大增多。在等級制度下,貴族掌握權力有其固定模式,而平民當皇帝唯有造反一途,且毫無制約。劉邦成功後,為所有平民樹立了榜樣,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劉家王朝或許也會如秦朝般短暫。為了維護政權的合法性,劉邦必須警惕任何形式的造反,而首先要防範的便是那些曾與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這些功臣大多出身卑微,有造反的實力和經驗,且歷經戰火洗禮,心狠手辣。劉邦身為平民皇帝,無法想出其他辦法來剝奪他人造反當皇帝的權利,唯有采取最本能的手段——從肉體上消滅,將有威脅的功臣剷除。
所以,劉邦誅殺功臣的根本原因是對皇位合法性缺乏自信。他編造“我是龍的兒子”等謊言,或許能騙過街頭百姓,但騙不了那些朝夕相處的鐵哥們。再加上戰國至帝國時期意識形態混亂,儒家那一套尚未完全普及,關於誰能當皇帝尚無明確說法,唯有誰的刀更鋒利誰便有資格。
問題的答案就此明晰,無論是劉邦還是朱元璋,為了維護皇位,或為了子孫後代的皇位傳承,都將屠刀對準了功臣,只是殺人的方式和理由各異。劉邦在造反前好歹當過亭長,還懂得一些大道理,殺人也會講究程式和影響。而劉邦死後,呂后繼續誅殺功臣,手段更為直接殘忍。到了朱元璋這位反知識的皇帝這裡,誅殺功臣更是毫不留情,一殺便是成片,毫無顧忌。然而,殺人也會帶來代價,將能征善戰的能人殺光,等於自毀長城,一旦有風吹草動,自身便會受到傷害。如劉邦殺光能人後,面對匈奴大軍南下,漢朝軍隊只能任人欺凌,他自己也被圍困七天七夜,既屈辱又可憐,最終鬱鬱而終;呂后則遭匈奴冒頓單于調戲,卻只能忍氣吞聲回覆;朱元璋本想為孫子朱允炆鋪平道路,結果其叔叔朱棣殺來,朱允炆無力抵擋,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
總之,劉邦誅殺功臣的背後,是對皇位合法性的深深焦慮和對權力的極度渴望,這其中的秘密和複雜糾葛,令人深思。而秦朝文化的影響,也如同幽靈般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貫穿百代。
在二十一世紀本是文學大咖的贏垚,意外穿越時空來到了秦末。他心中暗自思忖著,在《蒹葭》中那所謂的“伊人”其實就是人才賢才啊,人們反覆地去追求,卻總是求之不得。那追尋的路途是如此險阻且漫長,就如同在水流中不管是順流還是逆流前行,都充滿了艱辛與不易。有時候費盡千辛萬苦得到了,卻不懂得珍惜,一旦用過了覺得沒有了利用價值便無情地捨棄,這般情形下,不得不說求之不得真的才是最高的境界了。
那“伊人”所象徵的是美好的理想、明確的目標或是深藏於心中無比嚮往之人,它或許就是一種深深的精神寄託,代表著人們對美好事物那種執著的、永不放棄的不懈追求,這其中既包含著對崇高境界的嚮往,也有著對偉大理想抱負的強烈渴望。
而且,“伊人”還具有可以指代那些難以企及的知音、傑出的賢才的含義,又或者它是一種朦朧的、抽象的美好憧憬等諸多方面的意義。在一個昏暗而靜謐的房間裡,鬼門門主贏垚正與趙佗相對而坐。贏垚神色鄭重地對趙佗說道:“趙佗啊,你如今身為南越王,切不可忘記要珍惜眼前的人才啊,萬不可隨意誅殺功臣。你要知道,人們對於‘伊人’所代表的人才賢才,往往有著一種近乎本能的渴望。當你得到之後,切不可在後續的追逐過程中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啊。要如同在那道阻且長的路途上艱難前行一般,無論是順流還是逆流,都要堅定地掙扎前行,為了得到人才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