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下邑之謀(第3/4 頁)
我恭敬的前來拜訪,我感到奇怪的是,大王您為何與楚國那麼親近?”
英布回答道,“沒有其他原因,只因為寡人是他的臣子罷了。”
隨何笑了笑,說道,“大王您和項王都為諸侯,卻甘心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於他,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將國家託付於他。
那麼,項王親自率兵攻打齊國時,大王就應該出動全部兵馬,親自率領他們作為楚軍先鋒,如今卻只派了四千人前去,這是臣子應有的表現嗎?
還有,漢王攻打彭城,項王還在齊國作戰,大王就應該調動所有兵馬幫助項王與漢軍作戰,然而大王坐擁數萬兵馬,卻沒有派一兵一卒前往支援,拱手看著誰勝誰敗,作為他人臣子,難道應該是這個樣子嗎?
大王如今掛著歸順楚國的空名,卻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這麼做肯定是不可取的。
大王不願背棄楚國,肯定是因為漢國弱小,可在我看來,楚國軍隊即使再強大,卻揹負者天下不義的名聲,只因他項王背棄盟約而又殺害義帝。如今,項王憑藉著戰場取勝便自認為無比強大,然而等漢王收攏諸侯之兵,回師駐守成皋、滎陽,從蜀地、漢中運來糧食,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分兵把守各處要塞,等到楚國軍隊到達滎陽、成皋,漢軍只需堅守不出,到時候項王深入敵境八九百里,中間有梁國相隔,憑藉老弱殘兵輾轉運糧千里之外,想打又打不贏,攻城又攻不下,撤退又免不了被追擊,又該如何呢?所以說楚國的軍隊是無法依靠的。
即便是楚軍擊敗了漢軍,到時候諸侯們人人自危,必然要互相救援,屆時楚國雖然強大,但卻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
所以我說,楚國比不上漢國,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如今大王不和漢國交好,卻將自身安危託付給危在旦夕的楚國,我認為大王您這是糊塗了。其實我們漢王也不需要您用九江的軍隊來攻滅楚國,只需要大王出兵背楚,項王就一定會受到牽制,只需要牽制幾個月,漢王就必定能夠奪取天下了。
只要大王能夠與漢國交好,漢王就一定會分割土地來封賜大王,即便是漢王兵敗,大王您仍然擁有九江封地,也不會有什麼損失。還希望大王您能認真考慮。”
英布聽罷,思索了一番後表示同意隨何的說法,但為了不與項羽正面作戰,他卻只願意暗中叛楚歸漢,而不同意公開背叛。
隨何見英布仍然抱著兩邊不得罪的想法,心想其定然還有顧慮,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楚國的使者也在英布府上,同樣在催促英布出兵相助項王。
於是,為了迫使英布站隊,隨何率人闖入了楚國使者的住處,還不等楚國使者問話,便徑直坐到了楚國使者的上席,說道,“九江王已經歸附漢王,你們楚國憑什麼讓他出兵?”
英布聽說後急匆匆率人趕到,見到這個局面,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眼見楚國使者起身要走,隨何連忙走到英布旁邊勸說道,“如今事情已經不可迴轉,只能就此殺死楚國使者了,絕不可以讓他回去。”
英布嘆了口氣,知道已經無路可退,只能下令處死楚國使者,然後立即整頓兵馬,出兵攻打楚國。
項羽得知英布叛變,為了防止後院起火,忙派項聲為主將、龍且為副將,率軍進攻九江,而他自己則繼續攻打下邑。
與此同時,作為漢軍先鋒的曹參,先率軍攻取雍丘,後又平定了王武、程處的叛亂,然而還不等他回軍與主力會合,又得知柱天侯在衍氏反叛,於是曹參又率軍擊敗叛軍奪回衍氏,隨後又南下昆陽,擊敗了叛變的羽嬰,並一路追擊到葉縣徹底擊敗叛軍。之後,曹參又率兵反攻武強,進而奪取滎陽,總算給大軍打通了西撤的安全通道。
正是憑藉著繒賀、彭越的騷擾和英布的牽制,再加上呂澤、王陵、靳歙等人的阻擊,劉邦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