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下邑之謀(第2/4 頁)
雖強,但因為張耳的關係,恐怕很難真心歸附自己,此前雖然同意出兵攻打項羽,但聽聞彭城戰敗,便又將軍隊撤回了趙地;齊地田橫如今又面臨著項羽的直接攻擊,根本無暇他顧。
如此看來,諸侯王之中,九江王英布的確是最為合適的爭取物件,最重要的是九江地區與西楚相鄰,可以對項羽產生極大的牽制作用,一旦自己率兵西撤,有英布作為牽制,項羽必然不敢全力追擊自己。
至於彭越,自身實力雖然不算太強,但他能在諸侯環伺的情況下生存,甚至擊敗項羽的部將蕭公角,自有其可取之處。而且,彭越的活動區域同樣距離西楚很近,足以牽制項羽的部分注意力。
說到韓信,劉邦對於韓信的才能自是十分欽佩的,否則也不會拜他為大將軍了,可是韓信雖為大將軍,劉邦卻從未讓其統兵,而只是當做了參謀來使用。事到如今,劉邦也認為,自己或許真的是有點浪費人才了。雖說韓信沒有任何統兵經驗,但自己麾下這些將領,哪個不是戰場上歷練出來的,更何況韓信這個本就頗有軍事見解的人才,難道還不如這些泥腿子出身之人?
想到這裡,劉邦認為張良此計的確是個以弱制強的妙計,於是重新打起了精神。不過,擊敗項羽乃是以後要考慮的事情,眼下最為重要的,是如何抵擋住項羽的追擊,順利退回關中。
有了張良提供的謀略,劉邦很快便制定了西撤策略。他先是找到彭越,以未來裂土封王為條件,讓其返回梁地平定魏國故土,以牽制項羽的注意力。
之後,劉邦命令呂澤駐守下邑、王陵駐守豐邑,沿“豐邑—下邑—碭縣”設定防線,又令繒賀率兵配合呂澤等人襲擾彭城周邊,牽制和阻攔楚國追兵。同時,以曹參為主將,率領樊噲、灌嬰、靳歙等人為先鋒,先行率軍西進,平定外黃、燕縣等地叛亂,確保大軍退路安全。
隨著劉邦命令的下達,各路兵馬分頭行動,劉邦自己也在兵馬整頓完畢後,親率中軍主力徐徐西撤。得知劉邦大軍西撤,項羽哪裡肯放過,在彭城一帶已經本基本平定的情況下,立即調集兵馬追擊。
劉邦剛剛西撤至虞縣,便接到了項羽果然出兵追擊的訊息,雖說由於繒賀、彭越的襲擾,項羽的追兵一時半會無法突破呂澤和王陵的漢軍防線,但為了以防萬一,劉邦又命令靳歙等人率兵,於雍丘一帶設定了第二道防線。同時,劉邦決定按照張良的建議,派人去策反九江王英布,用以牽制項羽的追兵。
劉邦掃視了一眼隊伍中跟隨在自己身邊的眾人,對於這些新近招攬計程車子謀臣,劉邦雖然知道其中不乏機辯之輩,卻不知誰可堪當大任,便決定採取激將法。因此,劉邦對眾人說道,“像你們這些人,真是不配與我共謀天下大事”。
謁者隨何聞言,上前說道,“大王何出此言?”
劉邦便說道,“只要誰能替我出使九江,讓他們出兵背叛楚國,將項王牽制在楚國幾個月,那麼我奪取天下就不成問題了。”
隨何便說道,“小臣願意替大王出使九江。”
劉邦仔細打量了隨何一眼,見其確實是個有膽有識之人,便仔細交代了一番,說明了策反九江王英布的重要性,然後派給了他二十個人,讓他們前往淮南出使九江地區。
隨何來到九江,雖然受到了太宰的熱情招待,但卻始終沒有辦法見到九江王英布,如此等待了三天,深知不能再這麼耗下去的隨何,趁機遊說太宰道,“大王不召見我,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而漢國弱小,不過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如若我得到召見,如果我說的正確,大王一定能夠聽得進去;如果我說的不對,那就請大王將我們二十多人公開處死,以表明大王背漢向楚之心”。
太宰將這番話轉述給英布後,英布果然接見了隨何。隨何向英布行了一禮後,說道,“漢王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