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節(第1/3 頁)
繼周王袁容之後,又有代王,安王上表,請派人隨船下東洋。
永樂帝一概批准,不過船費也由三成增加到四成。即便如此,送到天子面前的表疏仍是越來越多。待看到徐輝祖和徐增壽的上疏,朱棣更是心情大好,移駕坤寧宮,見到請安的朱高熾和張妃,當即誇獎平王和平王妃仁孝。
朱高熾受寵若驚,臉都有發紅。
朱棣看得心軟,拍著長子的背,“高熾似消瘦了些。”
一句溫言,朱高熾眼圈發紅,幾近僵化的父子關係,總算有了破冰的跡象。
只要不觸動朱棣的逆鱗,也沒有朝臣三天兩頭的跳出來叫嚷著立皇太子,朱棣對朱高熾還是不錯的。
張妃似也得到了教訓,表現得溫良恭謹,遇上留在京中的漢王妃和徐王妃,也能說笑幾句。
天家內部和諧,下東洋諸事妥當,朱棣難得有個好心情。
可隨著八月來臨,南京城連下幾場大雨,朝中風波再起,朱棣的好心情也宣告終結。
有朝臣揭發,曹國公李景隆藏匿亡命之徒於府內,圖謀不軌。
證據確鑿,一時之間,李景隆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刑部尚書鄭賜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不守臣節,乞置景隆於法。
禮部尚書李至剛同六部都察院彈劾李景隆蓄奸謀將,其行不軌。同時彈劾都督李增枝明知兄長李景隆有不臣之跡,卻無一言規勸,應一同治罪。
永樂帝一直沒給以明確答覆,始終就一句,朕知道了。要麼就是朕會看著辦的。
朝臣鬧得實在厲害,朱棣也只是下旨斥責李景隆一頓,讓他將府內藏匿的蔣阿演等人送到有司查辦。李景隆本人卻沒減薪也沒降職,仍舊每日列班早朝。
朱棣太瞭解李景隆了,給他天大的膽子,也不是造反的材料。
至於藏匿兇徒,二十八個人,能幹什麼?
因為盛庸的的死,朝中的建文舊臣多人心不穩,如果再嚴厲處置了李景隆,怕是會出不小的亂子。
朱棣想大事化小,罵一頓就算,朝臣卻不願意。
該著李景隆倒黴,因孟清和和沈瑄聯手打壓積攢下的怒火和怨氣,一朝爆發,都朝李景隆噴了過去。
六部尚書,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共同上疏彈劾李景隆不法,照這架勢,不把李景隆打倒,絕不算完。
孟清和能安全脫身,一因彈劾他的罪名站不住腳,二來有沈瑄迴護,三是陳瑛等惹惱了天子,引來雷霆之怒。
李景隆倒黴就倒黴在,他府裡的確藏匿了亡命之徒,又沒有人幫他說話,家人還一個勁的扯後腿,連設立莊田,佃僕過多都被當罪名揭發出來。
按理來說,以李景隆的爵位,加上繼承李文忠的財產,他手裡的莊田數目有超額,卻絕不至於獲罪。如魏國公徐輝祖,武陽侯徐增壽,手中的田地同樣不少。
田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耕種,佃僕自然就多。
只能說李景隆做人太失敗,又恰好撞到了槍口上,成為了朝中文臣的出氣筒。
永樂帝無法,只能再下敕諭,將李景隆一頓好罵,又將他的莊田收歸國有,摘掉太子太師的榮譽頭銜,下令閉門思過,不許上朝。
這一次,李景隆沒再絕食,而是謝過皇恩,老實的回家。關起門,是在認真反省還是掀桌罵x,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打倒了李景隆,士氣高昂的文臣又有了下一個目標,淇國公邱福。
這一次,卻踢到了鐵板。
邱福比不上朱能,卻也是實打實的靖難一等功臣,想依照李景隆的先例將他參倒,根本不可能。
誰先冒頭,誰先死。不用邱福哭訴,永樂帝先滅了出頭的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