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藉助光碟技術向影音領域佈局(第1/4 頁)
今年的燈塔國際電子展,陳兵就乾脆沒有去的打算,只是讓燈塔分公司的人去參加一下。
今年英豪依然沒有特別新鮮的產品要推出,只是常規的產品升級。
唯一說得上有點創新的,是英豪的pc機產品中,加入了光碟驅動器。
這是英豪與飛利浦、索尼聯合開發的產品。
飛利浦和索尼對光碟機非常的重視,不過陳兵卻清楚的知道,光碟機雖然一度成為了pc的標配,但卻是一個壽命不長的產品,很快就被其他方式取代了。
cd,最早的中文名稱為數字鐳射唱盤,是飛利浦和索尼聯合推出,野心勃勃準備取代磁帶的技術。
早在1980年,飛利浦與索尼就聯合釋出了所謂的紅皮書,確定了cd唱盤的工業標準。
但隨著pc產業的興起,飛利浦與索尼就敏銳的感覺,這種原本用於儲存音訊檔案的技術,其實也非常適合用於儲存計算機資訊。
不過這個時候,飛利浦與索尼在計算機領域的技術底蘊還有些不夠,原本的歷史上,這兩家公司是找到了微軟進行合作,共同開發計算機儲存的標準。
但這一世,陳兵出現了,不僅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pc生產商,還取代了微軟的地位,成為計算機作業系統的主流供應商。
於是飛利浦、索尼的合作物件,就很是絲滑的變更為了英豪。三方很快聯合推出了定義標準的黃皮書。
這個時代,主流的外接儲存裝置還是軟盤,但軟盤的儲存容量只有1.44m。
與cd幾百m的容量比起來,表面上似乎cd的優勢是非常突出的,這也是飛利浦和索尼看好這一產品的原因。
但其實,歷史上,的應用是到了90年代之後,才被廣泛接受起來的。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早期比較昂貴之外,也是因為早期的只有讀取功能,只能從預先生產好的cd光碟中,向計算機單向輸出資訊。
這比起可以重複擦寫,雙向調取資訊的軟碟機來說,其實在使用便利性上,是差了許多的。
直到90年代之後,各種軟體需要的儲存空間越來越大,原本的軟盤已經實在不敷使用,才成為了計算機大量使用的裝置。
但可惜的是,光碟這個技術很快又碰上了更加強大的對手,就是隨身碟與網路資料傳輸。
隨身碟的核心其實就是快閃記憶體晶片,是半導體產品,在摩爾定律的強大表現下,隨身碟的儲存容量高速提升,而成本卻同時在快速的下降。
隨身碟是不需要任何驅動器等外接裝置的,只需要透過USb介面,與計算機連線即可。
隨身碟與軟盤一樣,可以很方便的反覆擦寫,而且攜帶方便。可以說,隨身碟發展到後期,已經全面碾壓了的效能。
而且進入90年代後,網際網路正式興起,隨著網際網路通訊速度的不斷提升,軟體從網路上進行下載,便利性也日漸提高,再次從另一個維度,對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最後的結果就是,從pc的標準配置中,逐漸的消失了。只剩下一些對資訊保密性比較高的應用場景,還在繼續使用。
電子產業裡,其實類似這樣的過渡性技術,非常多。
例如數碼相機、mp3等,都是曾經風靡一時,然後在高峰期,被新的技術迅速替代,急轉直下,快速被邊緣化。
陳兵知道這種產品,只是過渡性的,註定被其他技術所取代。
但這並不妨礙,陳兵利用這種過渡性技術,去提升產品的效能,攫取階段性的利潤,並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範圍。
因此陳兵對於和飛利浦、索尼共同推進應用,表現是非常積極的。
至於十幾、二十年後,用更積極的態度,去擁抱新的替代技術,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