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得罪魏國全員後我走上了人生巔峰_分節(第2/2 頁)
。
等發現自己一看到這個名字就會條件反射地起創後反應,曹操閉眼唸了會兒《道德經》,隨即睜眼,一字一句地仔細檢視與鄭平有關的情報。
鄭平帶著部曲與家人在許都落戶後,繼續回學舍抄書。他選的住處正好是孔融宅邸的隔壁,因此時不時地到隔壁孔融家串門,偶爾小住一晚。
曹操還未想好對鄭平的安排,但他知道“禰衡”素來性傲,又身具才名,身負爵位,不好久居白身,因此暫時尋了個掌管文書典籍的文吏一職,秩六百石,不算過分豐厚,卻也不會讓人覺得薄待。
他還特意給鄭平選了個事多又不至於累到人的部門——事多,能消耗鄭平的精力,減少他在自己面前出現的頻率,以降低毒舌的覆蓋面;不至於累到人,這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若是太累,萬一鄭平以為自己這是故意針對,狂性發作前來撒氣,那簡直是得不償失。
鄭平任了職,打卯的地點從學舍變成了衙邸。
只以“文”這一道而言,不管是“禰衡”還是“韓衡”,都是公認的文思斐然,風采天成。
同衙屬官最初對鄭平頗有避忌,但時間一長,發現鄭平沒有似傳聞裡的那樣——逮著誰都亂咬一通。除非被人招惹,不然他充其量只是嘴巴銳利了些,並不算特別難相處。
因此,當這些沉浸於文的文吏對鄭平的文才有了充分認知後,他們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這個新同儕,曹操想象中的孤立、冷待並未發生。
——當然,曹操所想的孤立是鄭平孤立他們一群,以某人不吃虧的性子,不管去了何處,與他對立有多少個人,都沒人有辦法孤立他。
曹操翻完所有的情報,所見的基本是“去了哪”、“噴了誰”的日常。曹操原以為看不到特殊的訊息,哪知翻到最後,竟看到鄭平去採石場申請探望“勞改犯”的記載。
曹操對那幾個“勞改犯”的姓名毫無印象,等問了線人,才知道這幾人正是曾經套過鄭平麻袋的那幾個學子。
事發之時,他對鄭平的瞭解尚算貧瘠。如今回過味來,再看當初之事,曹操不由神色微妙,再看那幾人的眼中充滿了敬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