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併購是手段,要為戰略服務(第2/4 頁)
出來的成果,到轉變成商品,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大公司投入巨資研發出來的科學成果,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走上商業化道路,卻被別人率先進行了商業化,並賺取了鉅額利潤,這讓那些大企業投資基礎科學的興趣大減。
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電晶體,tI申請了第一個積體電路的專利。但開啟了半導體商業時代的公司是誰?仙童,一家1955年設立的,起步資金只有3600美金的創新公司。
後來仙童的員工分裂,仙童八叛逆之後,大量員工先後出走,才有了之後的諸多半導體巨頭,例如INtEL、Amd。
仙童被稱為燈塔國半導體產業的搖籃,據有人統計,與仙童有密切關係的科技公司高達92家。而著名的風險投資基金紅杉資本的創始人,也同樣出自仙童。
隨著矽谷的崛起,大量的創新科技公司聚集起來,將這片區域,變成了科技創新的聖地,在後世的媒體宣傳之下,矽谷精神成為創新精神的代名詞,
矽谷的崛起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所謂的矽谷精神,也沒有那麼純粹。
在矽谷崛起之前,燈塔國已經全面完成了工業化,燈塔經濟幾乎在諸多的方面,都被大公司、大集團所壟斷。
矽谷的崛起,衍生出來一大批的科技公司,培養出了大批的科技新貴,也幫助了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平民,實現了階層的躍遷,更是帶領燈塔電子科技產業,取得全球的領導地位。
但矽谷興起帶來的衝擊,也削弱了那些壟斷巨頭們,投資基礎科學的意願。
《科學無邊界》報告中的邏輯在宏觀上是正確的,正是50、60年代,燈塔國大規模的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奠定了燈塔國在電子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促使了燈塔國電子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
但《科學無邊界》報告中的邏輯,忽略了一個利益分配機制的問題,造成了基礎科學研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局面,也就使得這種邏輯被諸多壟斷大公司拋棄。
這些壟斷巨頭願意投資基礎科學,本身就是為了賺取利潤,但基礎科學要演變為商業利潤,需要很長的週期,也需要各種商業新模式的配合。
而大公司管理僵化,行動緩慢,在將基礎科學進行商業變現的過程中,往往落後於那些小的科技公司,最終被矽谷摘走了最豐厚的果實。
所以從80年代開始,隨著矽谷的越來越興旺,似乎科技創新越演越烈的同時,燈塔大企業卻開始紛紛削減在基礎科學方面投資,那些在科技史上留下過鼎鼎大名的企業實驗室,也紛紛被關閉。其中就包括最讓世人耳熟能詳的貝爾實驗室。
矽谷崛起之後,出現了很多新的大型科技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資並不少,但這些投資基本都轉向了應用技術的開發,已經很少有向基礎科研方向的投資了。
在這波“撿便宜”的浪潮中,分享了勝利果實的,不僅有燈塔的自己人矽谷。還有不少外來的“強盜”,其中跳的最歡,搶奪利益最多的,就是霓虹的電子產業。
霓虹經濟的快速崛起,是燈塔有意扶持的結果,在50、60年代,燈塔國給予了霓虹大量的經濟扶持,並轉讓了大量的基礎技術。
而霓虹將這些基礎技術,與霓虹擅長的生產製造結合起來,形成了極強的經濟競爭力,早在1968年,霓虹就超越了西德,成為了西方集團之中的第二大經濟體。
然後哪?霓虹產品就開始大規模的反攻燈塔市場,從60年代的紡織、到70年代的汽車、到80年代的電子,給燈塔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在霓虹經濟最高漲的80年代,甚至有狂妄的聲音開始叫囂,要賣下整個燈塔。直到燈塔用廣場協議,給了霓虹狠狠一棒子,並開始用諸多非商業手段開始全力遏制霓虹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