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可以學三星但絕不能搞財團(第3/6 頁)
少有的能夠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大佬。
1983年,張忠謀與tI的總裁產生很大的意見分歧,乾脆辭去了在tI的職位。1985年他受邀回到了對岸,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長,併兼任了聯電的董事長。
而在1987年,已經56歲的張忠謀,再次創業,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
晶圓代工的概念,並非是張忠謀首創,其實早在70年代,就有相關的一些概念被產業界提出來了。
甚至,有一種說法,臺積電成立之前,聯電的曹興誠也已經萌發過要做晶圓代工的想法。
但此時的曹興誠還只是工研院委派到聯電的經理人,剛剛三十出頭,根本無法與任職工研院院長和聯電董事長的張忠謀掰手腕。
聯電的成立是靠著對岸集中資源成立起來的,而臺積電的起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則是張忠謀的到處刷臉。
張忠謀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真正的元老,他入行的時候,積體電路才剛剛發明出來。
而他在tI任職二十多年,一直管理的也是半導體業務,可以說張忠謀在燈塔的職業生涯,與燈塔的半導體發展,幾乎是同步的。
因此,張忠謀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內的影響力是極大的,也具有一張極大的關係網,幾乎所有的半導體產業大佬,與張忠謀都或多或少打過交道。
聯電的成立,幾乎已經集中了對岸半導體產業的所有資源。有聯電在前,即使張忠謀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長,在聯電之外,想要另起爐灶,也很難再在對岸籌集到太多的資源。
因此,臺積電從起步之初,就把關注度更多的投入到了全球,不僅引入了飛利浦作為臺積電的股東,還從tI引入了技術,說服了INtEL給予訂單。
張忠謀在tI的職業生涯,絕對說的上是成功的,但他在tI仍然只是副手,所謂大丈夫豈能久居人下,這也是他最終離開tI的原因。
聯電有太多的官方背景,資本中有很多的對岸大公司,張忠謀雖然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長和聯電的董事長,但其實並不能真正的獨攬大權。
但他一手創立了臺積電不同,作為真正的創始人,張忠謀在臺積電才有著一言九鼎權威,真正的獨攬了大權。
在臺積電與聯電出現競爭之後,他很快就放棄了在工研院和聯電的職位,一心開始經營臺積電。
相對於聯電需要帶動對岸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臺積電的定位就更加的簡單清晰,是一家真正在商業代工廠。
而且有了張忠謀的國際產業地位,臺積電在成立之初,就比聯電要國際化的多。
臺積電發展過程中,大量的邀請了在燈塔工作的半導體工程師,回對岸工作。而臺積電的客戶,也一直都是全球的著名半導體廠商。
這也是臺積電能夠一直緊跟國際技術主流,甚至在130奈米技術節點上,能夠擺脫對Ibm的技術依賴,走出獨立技術道路的原因之一。
在張忠謀的帶領下,臺積電的經營思路非常的清晰,就是不斷追逐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以不斷的提升競爭力。而反觀聯電,其實受到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擾。
半導體是對資本高度依賴的行業,需要不斷的籌集發展資金。
但聯電甚至曾經在行業低谷時,不敢大規模資本投入,反而進行了減資,就是把已經從投資者那裡募集到資金,再退給投資人。
相對於臺積電一直在積極進取,不斷加大研發的投入,聯電就顯得動作遲緩的多,最終被臺積電超越也就並不出人意外了。
無論是聯電還是臺積電,其實都是英豪的未來的競爭對手,但從這兩家公司發展的歷史上,陳兵也同樣能夠學到很多的東西。
臺積電專注於晶圓代工,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