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可以學三星但絕不能搞財團(第2/6 頁)
行,用了三年的時間,期間不但將工研院的那個示範工廠劃入了聯電,而且幫助聯電將製程從從 7.5微米升級到 3.5微米,還將工廠的晶圓尺寸擴大到 6英寸。
同時工研院還投資數百萬美元,幫助聯電引進用於Ic設計的計算機模擬程式和設計工具。
向聯電轉讓了很多Ic設計智慧財產權,包括電話、玩具、計時器、計算器和手錶了幾個應用領域。
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後,聯電就直接成為對岸首屈一指的垂直整合電子製造商。可以說是一家綜合設計公司。
聯電的基礎資源,全部出自工研院,其實是具有了很明顯的官方資本背景。為了增加聯電的資金實力,在這個籌建期間,聯電又引入了不少對岸大公司的資本投資。
聯電也是對岸首批,申請並獲得新竹科學園區空間的公司之一。而新竹最終成為對岸,許多先進微電子公司的所在地,也於聯電的產業引領作用關係極大。
聯電的成立過程,其實並不是什麼市場發展的產物,而是對岸產業政策主導的成果。而正是聯電的成功設立,才為對岸的半導體產業躺出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聯電的誕生過程,與內地的907、908、909工程,其實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
內地的幾次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嘗試,其實很大程度上,借鑑了聯電的模版。只不過,從結果上看,內地的這些嘗試,遠沒有達到聯電的效果。
對岸是一個小型經濟體,只需要一兩個巨大的產業,就能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對岸可以將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半導體領域。
但內地不行,內地在半導體上能夠投入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這些本就有限的資源,還需要照顧各區域的發展平衡。
同時,聯電建立的時候,正是以燈塔與霓虹的半導體產業爭奪為背景,聯電在引進先進技術放面,是受到了燈塔的照顧和扶持的。
聯電從設立之初,市場就不僅僅依賴對岸,而是有機會直接融入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鏈。
而內地,卻是受到非常嚴格的技術限制的,能夠引進的都是落後兩代以上的技術,而且沒有任何的機會,直接切入全球產業鏈,這就使得內地的幾次嘗試,都具有極大的難度。
聯電的主要資本都來自當地,其實是官方在進行主導,從一開始,就帶有產業引導的責任。
曹興誠一直是對岸的本土背景,原本是任職於工研院的,在聯電成立之時,他就被選了出來,到聯電出任副總,並逐漸成為總經理、董事長。
這種出身和資本結構,使得聯電其實一直帶有很重的顏色背景,這也為後期聯電受到的一系列壓制埋下了伏筆。
聯電是對岸集中了所有資源打造出來的,到了1985年,聯電在對岸股市成功上市之後,其實對岸的半導體產業,就已經真正的打下了基礎了。
從某種意義上,沒有聯電打下的產業基礎,張忠謀也未必會選擇回對岸創業,也就未必會有臺積電的出現。
與曹興誠本土背景突出相反,張忠謀是典型的燈塔背景。臺積電從創立開始,與燈塔的半導體產業,就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張忠謀是1931年出生,老家寧波,在內地長大。1949年,他就到燈塔讀書,此後就一直長期在燈塔工作。
早在1954年,他就加入了燈塔最著名的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並在德州儀器公司tI工作了二十五年。
這二十五年時間,張忠謀從工程師起步,一直升任到德州儀器的資深副總裁,是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
拋開其他因素不提,只說事業上的成就,張忠謀確實是最早進入燈塔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