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二章 英豪終於有了自己製造的光刻機(第4/6 頁)
求的,但衡量一下成本之後,卻只能放棄。
但英豪開始扶持員工出來創業就不同了,那些早先主動放棄的客戶需求,對於英豪來說沒有吸引力,但如果這些軟體人員自己出來開個小公司,就直接能吃個肚子溜圓。
有明確的客戶需求在,創業的風險就小了很多,這些搞應用軟體的技術團隊中,很快就有人跳了出來,加入了英豪的創業孵化。
應用軟體的市場有多大,沒有人比陳兵更清楚。
後世,內地有多少的碼農?這些內地碼農其實在做基礎軟體開發的比例很小,99%以上,都做的是各種的應用開發。
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無窮大的市場,英豪自己根本就吃不完。
未來,市面上會有大量的軟體公司出來,英豪的軟體開發人員,即使沒有陳兵的這個創業扶持計劃的推動,也一定會有不少人,出來自己創業。
陳兵這次搞創業孵化,不過是把這種情況提前了一點點的時間罷了,陳兵是很樂意看到,更多的軟體公司,能夠與英豪有密切聯絡的。
陳兵在軟體上產業,最關注的其實就是那些基礎軟體,早些催生出更多應用軟體公司,對於英豪的諸多基礎軟體產品,是會有很大的銷售推動作用的。
陳兵對於應用軟體團地出去創業,支援的心態就比遊戲團隊真誠的多了。很快從英豪內部孵化出來的應用軟體創業公司,就達到了兩位數。
英豪的創業扶持計劃,首先在軟體產業中得到積極的回應,其實是很符合邏輯的事情。
軟體創業的門檻,比硬體創業要低的多,憑藉的更多是這些軟體人員腦中的知識和經驗。技術水平到了,聯絡到了客戶,就可以直接開幹。
但硬體就不同了,硬體的開發,不僅需要不低的前期開發成本,還需要產品的應用最佳化週期,而且大部分硬體的銷售,需要的是成規模的客戶數量,那種專業裝置類的特殊單一需求,並不是硬體創業可以依賴的常規路徑。
硬體的發展,是離不開工業化生產的,要不自己來組織生產,要不依靠社會上成熟的產業鏈能力。
80年代,內地是沒有成熟工業產業鏈的,要自己組建工業生產能力,需要的前期投入又比較大,直接拉高了創業的門檻。
因此,80年代內地創業的那批工業企業,往往都是從最簡單產品做起,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之後,才能有資本向科研上進行投入。
英豪的硬體團隊,要出來創業,其實比外界獨立創業,門檻已經被拉低了很多,有很多英豪現有的資源能夠利用,但這種硬體創業的啟動,還是要比軟體緩慢的多。
英豪的創業扶持計劃,推出了兩個多月,香江、特區軟體創業已經有了幾十家了,硬體創業公司才剛剛出現,不過這種硬體創業公司一出現就是六個。
這批硬體公司的出現,其實都是英豪的非核心研發團隊轉化而來。
英豪的產品線很多,因為之前特區的工業產業鏈不健全,幾乎所有的部件,都需要英豪自己來進行研發和生產,但其實這是很沒有效率的一件事。
這幾年,英豪已經開始陸續將一些非核心部件的生產,向外進行轉移,主要是找那些小工廠進行代工,這也是在英豪的附近,逐漸形成產業叢集的原因。
只不過,大部分這種小工廠,是沒有設計能力的,英豪只能自己組建不少的小型研發團隊,來做這種非核心部件的設計。
工業生產是需要進行詳細分工,專業化生產設計,才能更有效率的。
英豪的這些非核心部門,在早期是必須的部門,但一旦外部的產業鏈成熟起來,英豪也必然會瘦身,將這些非核心的配套部門裁撤掉。
這次,陳兵乾脆就藉著這個創業扶持計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