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零章 eda不是研發出來的,而是融合出來的(第3/6 頁)
夠實現全國產化,只是三年能夠完成的嗎?
在這個備胎計劃被迫啟動之前,華為已經默默準備了15年。
這一世,陳兵自己重生了,有時候經常想起前世華為做的佈局。他甚至有一種錯覺,華為的任老闆,莫非也是重生人士?
這種默默經營15年,堅持不斷大手筆投資,為潛在風險做準備,真不是正常的邏輯下,能夠做出來的。
相比於任老闆,在2004年才有了足夠的資本,開始啟動備胎計劃。
陳兵重生之後,幾年之間,就已經積累起了足夠的資本,在天時之上,陳兵甚至比任老闆的機會更好。
80年代,正是剛剛開始群雄並起的時代,也是陳兵佈局整個半導體產業,的最佳時間點。
陳兵從1980年開始創業,利用遊戲產業的暴利機會,迅速積累起了創業的資本,在1982年,就將觸角深入到了半導體領域。
不過,前兩年,英豪的資本還有所不足,在技術、人才等方面,都還是準備期,因此陳兵在半導體領域的佈局,其實一直是在半導體制造產業鏈上延伸。
一般普遍的認知之中,半導體制造,是比半導體設計。需要資本更加雄厚的重資產運作。
但陳兵卻在資本還沒有那麼充足的情況下,優先的進入了半導體制造,其實就是因為,這個時期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和後世產業成熟時,是完全不同的。
後世說起半導體的經營模式,普遍會分為三種:
專注於Ic設計的Fabless(無工廠晶片供應商)模式;
專注於Ic製造的Foundry(代工廠)模式;
集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節於一身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
但在80年代初期,其實半導體產業的主流經營模式,還只有一種,就是綜合的Idm模式。大型的半導體公司,都是採用這種模式在運作。
大公司有足夠的資本,能夠支援生產線的投資。那些創新型的小公司,沒有那麼多資本,該怎麼辦哪?
他們自然是走上了Fabless(無工廠晶片供應商)模式的道路。
在80年年代初,Fabless模式,早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很多小的半導體設計公司,都是把生產,委託給那些大廠幫忙生產。
甚至,許多燈塔的公司,為了降低生產的成本,把生產委託給了霓虹的半導體廠商。
只不過,這個時代,Fabless模式,還只是資本不足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一旦產品暢銷,有了足夠的資本,這些創業公司也還會去重新投資建廠,轉向Idm模式。
這個時代,Fabless模式的創業者,因為需要依賴半導體大廠給代工,其實經常是附屬或依賴於半導體大廠的,其運營的獨立性並不完整。
這種情況,直到了90年代,Foundry(代工廠)模式真正興起,才有所轉變。
Foundry(代工廠)模式的出現,其實就是為了滿足Fabless模式的產能需求,才發展起來的。
也正是有了Foundry(代工廠)模式的支撐,Fabless模式才能夠從一種邊緣型的模式,變成主流的模式之一。
代工生產本身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就存在了多年。Foundry(代工廠)模式的核心不是代工,而是專業代工,除了代工之外,不幹其他的。
陳兵一直在追求對產業的掌控能力,82年佈局半導體產業時,Fabless模式的獨立性不足,英豪自然就要從製造端開始發展。
在80年代初,半導體制造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