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年少不輕狂(中)(第5/10 頁)
論,與各朝代縣誌的記載,沙窩所屬梅林關、虎頭關、山水關所處位置,應為處熊河流域同一區域,根據朝代的不同而關名進行了更替而已。當今其地理方位也有據可尋而展現在世上的目光之中。
抗日戰爭時期,現代化槍炮戰爭取代了冷兵器時代,由高山寨、熊河、馬崗、馬鞍山、小界嶺一帶的白雲山防線 沙窩抗戰,留下了歷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
唐代前期熊河漢潢古道處設山水關,仍有膾炙人口的傳說,而唐代改名虎頭關設巡檢司太平驛,與後期沙陀國的成立是順理成章的歷史史實。熊河至柳鋪段直至1952前,仍然是南去漢口的捷徑。
在這裡,不僅有杜牧、劉禹錫、蘇東坡、李白等名仕留下足跡,還有宋代名仕王之道,留下了宋金抗戰時期足跡。公元1145年,因反對秦檜的王之道,從相山復出。位於大別山江淮分水嶺的新縣,虎頭關、陰山關、木陵關、黃土關、白沙關,變成了宋金軍事角逐之地。王之道被南宋朝庭起知信陽軍,兵駐漢潢古道之沙窩(熊河), 時值年尾,巡查軍隊,寫下了傳世詩篇《沙窩道中》——
1十里沙窩路,晴雲向暮開。褰裳九過水,駐馬一觀梅。歲晚松篁茂,山寒虎豹哀。不因王事迫,誰肯此音來。
2疊疊青山處處溪,溪聲淙玉潄玻瓈。懸知菊水人難老,可信桃源路易迷。山嶺梅花迎客笑,路傍松蓋與雲齊。寒林昨夜微經雨,新跡分明過虎蹄。
3小驛隳頹不見容,著鞭東走梵王宮。怪禽落日休相恐,五里松篁一徑通。
熊河經歷了元未明初、明未清初、抗日戰爭的三次戰爭洗禮與屠殺,古時兩次人口遷移,許多古蹟被毀失了,唯一留下的,便是文字記載與地理特徵,古墓葬的取證了。
而現今的106國道,是1952年動工,1958年修成通車,當年位於熊河處的山水公社易名沙窩公社,而移至今天的位置。 當時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而由河南、湖北地方政府修建的沙窩至福田河段106國道,1952年福田河至小界嶺已修通。據老一輩描述,那一年“大辦鋼鐵”,沙窩至小界嶺段1958年完工通車。根據歷史地理的考證與推論,虎頭關與山水關皆設在熊河,唐代前期稱山水(土門)關,唐後期稱為虎頭關。許多記載便符合邏輯,與陰山關,木陵關的史料記載與傳說相吻合。
師傅仍是二姐的師傅,也變成了我的師傅。
不過,二姐聽說天津市賣茶葉很賺錢,便與同村一個姐妹的親戚一起去了。
而我,開始了大半年學習裁剪、縫紉的學徒期之旅。
11
大半年的學習,我已能單獨縫裁當地傳統、流行的各款式服裝了。
務工潮的人員逐漸流入全國各地。農村的收入,裁縫店已逐漸滿足不了師傅七口之家(四個孩子)的日常開支。他也隨波逐流南下深圳。而我家因夯土築牆的瓦房,因成危房,急需翻新,父親便帶著我,在公路邊一處燒房瓦的田裡做磚坯,準備著燒磚修房。
父親與我用鋸鐮割盡田中的稻樁枯禾,把一處土刨挖的鬆軟,灌上適量的水浸泡半天后,牽來家中的老牛,使其踩踏成爛熟泥。然後把泥堆起來,用木棍崩緊的鋼絲一塊塊割下來,摔砸在木製的大磚模匣之中,然後用木錘夯實,拆拿掉匣子後,一塊磚坯便做好了。
這樣斷斷續續幹了一個月,大磚坯才做了一千多塊。
十月下旬的一天,獨自正埋頭做磚坯,父親高興地跑到我的面前,手中揮舞著一封信大聲嚷嚷著:“別幹了,你姐賺到錢了!”並用手拉著我的胳膊肘子,“咱有錢買磚了!”
當時紅磚的價位是0、1元每塊,翻新舊居需2千元,包括運費需四千元,外加石灰、水泥、人工,簡單的磚瓦房成本價也要花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