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新地生存第七十一回, 清軍入關(第3/5 頁)
王朝宣告結束。
但歷史的車輪並未就此停止轉動。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一場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戰役在山海關石河拉開了帷幕。大明、大順、大清三股軍事力量匯聚於此,劍拔弩張,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山海關,這座雄偉的關隘,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城牆高聳,磚石堅固,彷彿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城樓上,明軍將領吳三桂,面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焦慮。他深知,這場戰役的勝負將決定著自己的命運,也將決定著中國的未來。
吳三桂,生得英俊瀟灑,氣質不凡。他身披鎧甲,手持長槍,威風凜凜。他自幼熟讀兵書,精通兵法,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然而,此時的他,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他是大明王朝的將領,有責任保衛國家;另一方面,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攻佔了北京城,他的家人也在城中,生死未卜。而此時,大清軍隊也在一旁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出擊。
話說吳三桂在山海關,聽聞李自成攻破北京,心中焦急萬分。尤其當他得知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劉宗敏擄走後,更是怒不可遏。陳圓圓,色藝雙絕,傾國傾城。她那婀娜的身姿、嫵媚的容顏,以及婉轉的歌喉,曾讓吳三桂為之傾倒。吳三桂對陳圓圓寵愛有加,視若珍寶。如今,愛妾被擄,這讓吳三桂如何能忍?
吳三桂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他發誓一定要奪回陳圓圓,為她報仇雪恨。於是,吳三桂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決定引清兵入關。這個決定,將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吳三桂開啟了山海關的城門,大清軍隊如洪水般湧入。大順軍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清軍騎兵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大順軍士兵們紛紛潰敗,四處逃竄。
李自成見大勢已去,不得不率領殘軍撤退。他望著一片狼藉的戰場,心中充滿了悔恨與無奈。他知道,自己的大順王朝已經走到了盡頭。
這場戰役,闖王李自成不敵明清聯軍,在山海關慘敗。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史稱清王朝“定鼎中原,實石河(即山海關)一戰”。
這場戰役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標誌著大明王朝的徹底滅亡,也標誌著大清王朝開始了對中國的統治。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山海關,這座見證了無數歷史風雲的關隘,再次成為了歷史的焦點。它見證了大明王朝的衰落,大順王朝的崛起與衰落,以及大清王朝的興起。它見證了戰爭的殘酷,也見證了人性的複雜。
在這場戰役中,無數的英雄豪傑湧現出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書寫了一段段壯麗的歷史篇章。他們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永遠銘記的傳奇。
歲月流轉,雖然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已經遠去,但山海關的故事卻永遠流傳了下來。它激勵著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勇敢堅強,要心懷大義,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這種歷史傳承,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天下第一關匾箭樓之上,共三塊,外面懸掛的為民國九年(1920年)楊寶清摹刻,長5.9米,寬1.55米;一樓內懸掛的為原匾,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肖顯所書,肖顯曾以孫老大酒曾與老師;二樓內懸掛的為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王治摹刻。
臨閭樓、牧營樓在東城上接東羅城北角和南角處,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建,1986年修復。建築面積分別為119.52平方米、118平方米,均為五脊歇山單簷頂。
靖邊樓亦稱東南角樓、東南臺。位於山海關城的東南隅,始建於明初,清嘉慶年間改建為奎光樓。1986年修復。總面積658.4平方米,為歇山式九脊重簷頂。
瑞蓮閣公園初建於民國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