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224(第1/2 頁)
</dt>
孟清和呲牙,他還是傷員!
沈瑄挑眉,那又如何?他可是斟酌過力道,且相當“守禮”。
孟清和:“……”
好吧,不能和侯二代講理。
秋七月壬午朔,朱棣大祀天地於南郊,再祭太廟。
同月,復太祖成法,凡建文朝因反對周禮被罷免者一概復官。周禮派和太祖派的爭論至此劃上句號。沒了領軍人物方孝孺,周禮派受到了嚴重打擊。意志堅定的為建文帝殉節,其餘人多改變理念,重投太祖成法的懷抱。
沒有殉節又固執己見的,大多沒什麼好下場。
朱棣不是朱允炆,敢和他雞蛋撞石頭,頭破血流是肯定的。
況且,對於恢復周禮一事,朝中本就存在爭論,如今被朱棣一刀切也沒什麼不好。
早朝不再像個菜市場,大臣們不必為一個官職該是幾品爭論不休,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質工作中,於國於民都是利好。按照洪武帝的話來說,拿著老子的工資就得給老子辦事!每天想七想八不辦實事,統統拖下去砍了!
朱棣沒像老爹一樣幾乎殺光朝中的大臣,只用實際行動讓有資格站在奉天殿中的人明白,建文朝的日子過去了,裝鵪鶉消極怠工的路也堵死了,在其位謀其政,想白拿工資?掂量一下脖子是不是夠硬。
大臣們很快發現,繼工作狂洪武帝之後,皇位上又出現了另一個朱扒皮。
抖起來的文臣開始變得小心,被壓制了四年的勳貴和武將們頗有揚眉吐氣之感。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和朱元璋一樣,人殺得多了,也就不在乎多少人罵他了。
大不了給史官提個醒,下筆的時候多想想,該用春秋筆法的就別用記實手法,該美化該頌揚的絕不能吝惜筆墨。對天子不利的言辭,能少兩個字就別少一個字。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能當做神話故事和八卦週刊誦讀的《明太宗實錄》正式出爐。比起朱棣下令重修的《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的藝術性拔高了數個層次,真實性卻要打個折扣。
誰讓朱棣是皇帝,還是大明歷史上唯二殺文臣殺得無比順手的皇帝?
說來也奇怪,朱元璋和朱棣殺官如麻,朝廷的運作卻如加足了燃料的火車,轟隆隆往前飛馳,到站都不停一下,上不去的人只能跳著腳,在火車後邊緊追。追上了,有可能成為一代名臣。追不上的只能安慰自己,非吾無才,朝中無伯樂,天子不用而已。
換成皇帝對文官無比和藹,被罵也笑臉相迎時,官員們的工作效率卻像是老牛拉破車,鞭子甩出花來也不見挪動一下,動不動還要倒退兩步。具體參見崇禎帝,真心勤政,也真心倒黴。
所以說,歷史和人心當真是個奇怪的東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時間,壓根沒法用常理來推斷。
八月癸巳,朱棣將朱允炆的三個弟弟和還活著的兒子分批降爵,改封,隨前太后呂氏守居懿文太子陵園。抹去了建文帝的年號,廢掉了建文朝更改的法典規章,朱棣也沒忘了自己的長兄,前太子朱標。
革去孝康皇帝廟號,仍號懿文太子,看似表面文章,實際卻在暗中抹殺朱允炆的正統地位。並以白紙黑字記載,朱標只是太子,根本沒登上皇位,朱允炆的皇位是趁高皇帝臨危矯詔!
聽起來荒謬,但朱棣就這麼幹了。
誰反對?
沒人敢。想做下一個方孝孺嗎?
只不過,讓朱棣沒想到的是,歷史終究無法掩蓋,在他大行不久,兒子就拆了他的臺。
處理好了家務事,坐穩了皇位,朱棣開始封賞隨他起兵造反的靖難功臣。
大佬發家了,手下也不能虧待。
發錢分地,授官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