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先集中農民大眾解溫飽(第1/3 頁)
陳華殿下手握一杯熱茶,看著窗外漫天飛舞的雪花,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溫和與關切。他示意侯大貴靠近那精緻而溫暖的無煙蜂窩煤爐,這不僅僅是為了讓他驅寒取暖,而是怕他向皇帝打小報告!
侯大貴微微一笑,一邊搓去肩頭的雪花,感受到那股從心底升起的暖意。但侯長史卻不去烤火取暖。
陳華見狀,眼中閃過一絲不忍,立刻正色道:“侯長史,此非朝廷禮儀之時,你我同心協力為封地,何須拘泥於這些虛禮?且看這天寒地凍,若因恪守禮節而致身體受損,豈不是本末倒置?來,快坐下暖暖身子,咱們再詳談。”
說著,陳華親自起身,拿起一旁的一件厚實的羊皮裘袍,披在了侯大貴的身上,那裘袍雖舊卻保養得極好,散發出陣陣暖意。他再次誠摯邀請侯大貴坐在爐邊,一同享用這份難得的暖意,同時也不忘提醒他要注意保暖,不可讓嚴寒影響到處理政務的身體狀況。
侯大貴深受感動,眼眶微溼,終究拗不過陳華的好意,便在爐邊緩緩坐下,心中對這位平易近人的殿下更多了幾分敬重與忠誠。
陳華瞭解到,侯大貴之所以對自己身為晉王的一些行為同樣嚴格對待,甚至敢於公開斥責,這源於他在帝州任職時作為言官所養成的職業習慣和人格特質。言官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朝時期,是以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著稱的官職,其主要職責是對君主及百官的言行舉止進行監督、批評和糾正,確保朝廷綱紀得以整肅,國家法度得以遵循。
侯大貴在帝州擔任言官的經歷無疑塑造了他的剛毅性格和堅持原則的立場,他把這種對公理正義的執著帶到了個人對陳華的行為約束上,即便面對權高位重的晉王,他也毫不妥協,始終堅守作為一個言官應有的道德勇氣和職責使命。陳華透過雨婉和雲婉的講述,明白侯大貴並非故意針對自己,而是出於一種深深的忠誠和責任感,這也使他對侯大貴的態度有所理解和尊重。
具體來說,這類言官雖然職位不高,拿著俸祿卻不屑於只做常規事務,他們整天緊盯著各級官員的言行,無論是最低微的九品芝麻官,還是位居高位的一品大員,甚至是皇親國戚乃至皇上本人,只要發現有過失或不妥之處,他們都敢於直言不諱地批評。究其根源,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一個潛規則便是不輕易處決言官,這一傳統深入人心。
正是因為這一傳統規範的存在,一旦有君主膽敢殺害言官,往往會在歷史上留下殘暴昏聵的罵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皇帝內心對某些言官頗有不滿,為了顧及君主形象和順應輿論壓力,也不得不對言官的直言進諫保持容忍態度。
至於侯大貴,陳漢民將其調派至陳華身邊,可謂一舉兩得:一方面能夠嚴密監視陳華,確保陳華不至於失去制約而任意妄為;另一方面,這也恰好解決了帝州內部對侯大貴這位鐵面無私言官的忌憚與困擾,將他調離原地,既減輕了帝州官員的壓力,又巧妙利用了他的特點來加強對陳華的監管。
"侯長史無需過於拘謹,如今你我共同駐守京州,依據父皇的安排,我們短期內可能都無法返回帝州,因此更應相互支援,攜手共進。"陳華眼中透出深思熟慮的光芒,意圖增進共識而非挑撥分歧。
侯大貴神情略顯觸動,想到遠在帝州的雙親,自三年前至今僅返鄉一次,他與陳華境況相似,深知迴歸故里的機會渺茫。
儘管侯大貴性情耿直純樸,但他絕非愚鈍之人,清楚意識到陳漢民是因其對自己的直言勸誡感到不滿,才派遣他來到京州任職。
"殿下身為晉王,下官身為京州長史,輔弼殿下勤勉國事,關愛百姓,乃是我的本分。只要殿下始終秉持仁德,不涉偏激之舉,我侯大貴自然不會有向皇上彈劾殿下的理由。"侯大貴莊重地回應道。
頑石一般的人物!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