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學堂分班,多層次按實施教(第2/2 頁)
雖然把他們的賣身契還了,但還是和王老太太他們一起吃飯。
每個月王老太太會給他們一兩銀子作為束脩,但夫子基本上都買成了肉,然後拿去鄭家作為自己合夥的飯錢,不然純蹭有點不好意思,夫子也是要臉的。
學校院子裡的菜地現在也綠油油的,什麼菜都有點,夏天各家都不缺菜,所以在休息日,夫子也會帶著幾個大點的學生們去鎮上賣。
每次賣得的錢都會記賬,並且放在一個單獨的小箱子裡,夫子說等他們參加考試的時候,給他們作為路費。
畢竟,不能什麼都讓鄭家掏呢,雖然每次都只能賣幾十個銅板,但積少成多不是?
而且還有一層意思,鄭老二和夫子都不想把孩子培養成那種覺得自己讀書了就高人一等,將來產生看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的優越感。
如果以後有機會當官,他們希望自己培養出的是接地氣,懂民生的官員。
若最後沒有當官,那更不能讓他們脫離這種生活環境,反而要加強鍛鍊,對以後的生活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而且在來回的路上,夫子也不會閒著,會給他們講一些各地的人文歷史,或一些平時的見聞或是小故事,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思想。
這種聊天式的教授,是夫子總結出來孩子們最易於接受的一種教學方式。
這八個孩子也知道夫子的計劃,希望他們兩年後去參加童生試,有了目標後的學習更加有動力,八個人相互較勁,相互鼓勵,呈一副你追我趕的架勢。
而有了這八個人的帶頭,其他孩子們也有樣學樣,整個學校上空都瀰漫著刻苦學習的氣息。
雖然在這個小山村,生源一般,條件艱苦,但孩子們學習的速度,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深度都沒有比外面落後。
尤其是天天吃小灶的那八個,進步可以用飛快來形容。雖然啟蒙晚了點,但理解力上來了,學起來也就沒那麼吃力。
甚至於,他們上的這些課程,有一些是外面沒有的,他們上課的方式,也是經常出新,很引人入勝的。
他們的課程安排也是勞逸結合,更利於吸收的。
還有更與眾不同的是,在剛上學的人裡面,他們大概是全國唯一的一批可以自己掙到筆墨紙硯的孩子們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