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四庫全書(第1/2 頁)
乾隆四十九年,咱們那位年過六旬、頭髮花白卻精神矍鑠的老紀——紀曉嵐,一抹辛酸淚,告別了那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四庫全書》館。可不是嘛,身後留下的,那可是能讓全世界都瞠目結舌的七大本《四庫全書》啊!這書,厚得能當磚使,字數多得能繞地球好幾圈,房間不準備個幾十間,都不好意思說能放下它。
想當年,4600多位才子佳人,愣是花了整整十年的光陰,一字一句,一筆一劃,硬是把這“超級圖書”給啃下來了。老紀作為總舵手,那可是操碎了心,熬白了頭,如今終於能鬆口氣,美美地睡上一覺,夢裡估計都得笑出聲來。
《四庫全書》,這名字聽著就霸氣,實際上更霸氣!它是咱們歷史上最大的官修叢書,沒有之一。裡面收了3470種書,卷,還有6918部存目的,加起來卷,數字大到讓人數著數著就迷糊。
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印表機的年代,全靠人手一本本地翻,一字一字地抄,這難度,簡直比登天還難!老紀他們這夥人,簡直就是古代的“超人團隊”,硬是把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完成了。所以說啊,有時候想想,咱們這些後人能這麼輕鬆地翻書看,還真得感謝那些古代“碼農”們的辛勤付出呢!
清朝那會兒,國泰民安,官家修書的熱情比夏天的溫度還高。康熙大帝一揮手,整了個《古今圖書整合》,一萬多卷,厚得能當城牆磚,數量上就差那麼一丟丟就追上明朝的《永樂大典》了,那叫一個浩瀚如海啊!到了乾隆十九年,大清那是繁榮昌盛得不得了,政治穩如老狗,國庫裡的銀子多得能砸死人,人口也是嗖嗖地往上漲,朝廷上下一片歡騰,都在那兒誇乾隆爺的康乾盛世呢,好話跟不要錢似的往外冒。乾隆爺自己也飄了,自稱“十全武功”,覺得自己就是天生的“千古一帝”,得搞點大動作,讓後人記住他。
於是乎,乾隆三十五年,乾隆爺一拍大腿,決定搞個超級文化大專案,要超越歷史上所有的同類工程,好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他吩咐吏部:“快去,給朕發招聘啟事,全國範圍內蒐羅人才!”結果呢,這人才就跟捉迷藏似的,怎麼找也找不到合適的。就在乾隆爺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時候,有人給他推薦了紀曉嵐。這紀曉嵐啊,當時正在新疆“進修”呢,說是改造,其實就是在那兒思考人生,積累點生活素材。乾隆爺一聽,喲,這不就是我要找的那個人嗎?趕緊把他從新疆“召回”,讓他來挑這個大梁。
紀曉嵐這一回來,那可是如魚得水,立馬投入到這個超級工程中,帶著一群“碼字工”,開始了他們的“文化長征”。這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啊,人才就像寶藏,得用心挖,說不定哪天就挖出個“紀曉嵐”來,給你整出個驚天動地的大事兒!
乾隆爺一拍板,咱們的紀曉嵐同志就從新疆那遙遠的邊疆,坐著“馬車專列”,嗖的一下被召回京城了。這可不是一般的召回,那是要讓他當“文化部長”,全權操辦《四庫全書》這檔子大事兒!紀曉嵐一到京,那是二話不說,捲起袖子就開幹,這《四庫全書》的宏偉藍圖,總算是從紙上談兵變成了實際行動。
要說這《四庫全書》,那可是個大工程,比蓋長城還費勁兒!人、財、物,缺一不可,尤其是人,那可是最關鍵的“螺絲釘”。一開始啊,紀曉嵐就碰上了個大難題——人手不夠!編輯修訂的主筆,那都是精挑細選的16位大才子,副主筆也有10位,加起來26個,這都是紀曉嵐的“上司”和“同事”。紀曉嵐手下還有400多號小兵小將,再加上4300多個負責抄寫、搬運、匯總書籍的“搬運工”,整個團隊浩浩蕩蕩,足足有4600多人!
這4600多人啊,每天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機器,紀曉嵐就是那掌控全域性的“總指揮”。你想啊,這麼多人,要讓他們各司其職,不出亂子,那紀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