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華夏軍團 (求追讀!!)(第2/3 頁)
少年天才啊!”
馮褲子是真的嫉妒,快嫉妒瘋了。
難道上過大學的差距就這麼大?
內地四大導演裡,就馮曉剛沒上過藝術學院,甚至他連大學都沒上過。
這也是很多老頭子看不上馮褲子的原因之一。
以前他倒是不把自己沒上過大學當回事,他不在乎。
沒在專業院校學習過,那不也還是拍出了內地票房冠軍的電影嘛!
但這次的柏林之行,可確實是打擊到他了。
許安華並不是內地導演,《男人四十》是港島電影,所以並不從京城出發。
剩下的四位導演現在都在這休息室裡,結果吳淵和張藝謀、李欣全是電影學院出身,就他馮曉剛連大學都沒上過。
而且吳淵都還沒畢業呢,這就已經在藝術成就上超過馮小剛了,馮小剛至今沒有入圍過歐洲三大。
如果算上《朱諾》的電影票房,那他在票房上甚至可以吊打所有內地導演...
藝術成就上比不過,票房也拿不出手,馮曉剛面對吳淵,這是真有那麼一點自卑的感覺了,連帶著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報個電影學院的研修班再回爐學一學...
“哪裡哪裡,馮導拍的賀歲電影也都很不錯啊,票房也都賣得很好。”吳淵笑著回應,他自然不會沒事去貶低馮曉剛。
事實上他也確實不像第五代導演那樣,總看不起馮曉剛。
如果沒有馮曉剛,華語電影的商業片時代可能會晚來十年。
沒有馮曉剛的《甲方乙方》開啟內地商業片時代,給予市場信心,就不會有張一謀導演的《英雄》開啟了大片時代!
要知道,90年代的時候,人民群眾對於看電影的熱情降至了冰點。
首先因為上頭政策的變動,讓主旋律電影成為了主流。
可那會兒的主旋律電影,基本還是早期紅色電影的套路,和同時期的外國電影相比,簡直差了三個時代。
在當時只能總結出一個詞,難看。
而藝術電影方面,也遇到了最嚴苛的時期,剛開始嶄露頭角的第六代導演們,每天都在不過審和禁導的邊緣試探,也不在乎內地市場,全靠大量海外發行來收回成本。
儘管在1998年《泰坦尼克號》上映的時候,短暫出現了內地影迷觀影熱,但這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反而讓內地觀眾更不願意進電影院看國產片了。
這個時候是馮曉剛的出現,改變了內地電影環境。
他前期的商業電影雖然和情景喜劇差不了多少,但卻將內地觀眾重新吸引進了電影院,重燃了內地觀眾的觀影熱情。
是他培養出了第一批內地商業片觀眾,是他將“電影”從曲高和寡的藝術層面,拉低到了普通人都能接受和喜愛的娛樂層面!
百多年之後,馮曉剛是可以被寫入內地電影史的導演!
“馮導的《大腕》和我撞題材了,主題都是喪葬哈,就是你這部是喜劇片。”
“哈哈,我這就是拍個逗樂子的諷刺喜劇,和你可不能比。”
“哪裡哪裡...”
和馮曉剛打了幾句哈哈,聊了聊對方的電影后,吳淵就將目光看向了一直安安靜靜坐在休息室角落的張一謀導演。
“一謀導演,初次見面,我是電影學院98級的吳淵。”
“你好你好,我看過你的電影,那部《彗星來的那一夜》,拍的很有意思。”
吳淵刻意忽略了張一謀旁邊坐著的張衛平,熱情的與張一謀導演聊了起來。
一謀導演的性格比較靦腆內向,說話也都是輕輕緩緩的,身上帶有一種非常非常質樸的氣質,和他聊天很舒服。
兩人都在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