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0(第1/2 頁)
口,門口的資訊欄上寫著課程名稱和主講老師。
《認知行為療法》(cbt),主講老師:嶽松年
秦驥又往前走了兩步,從旁邊的落地窗戶裡,能看清整個教室的情況。
那個在他年少時總是會出現在外公宅邸的心理醫生,好像十幾年來都沒有變過,正頂著一頭白髮,和藹又慈祥地站在講臺上。
“依戀理論由約翰·鮑爾比提出,它解釋了早期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關係如何影響個體的長期情感和關係模式。現在,讓我們考慮一個具體案例。假設一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至關重要的親人,或者具體一點,父母,這種喪失可能導致他形成一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這可能影響他的情緒調節和人際關係。”
說到這裡嶽松年停頓了一下。指向一名學生。
那名學生調整了一下坐姿,回答:“我認為,這個人可能會發展出一種逃避型的依戀風格,避免與人建立深入的聯絡,以免再次經歷失去親人的痛苦。”
嶽松年笑著讚許:“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分析。在cbt中,我們會幫助個體識別和挑戰這些不安全依戀模式背後的認知扭曲,並發展更健康的應對策略……”
嶽松年講課的聲音還在徐徐飄蕩在教室內。
已經有學生在窺探窗邊的他。
他不知道嶽松年是否也看到了他。
剛過來的時候,樓道里很安靜,秦驥穿過教室門口能夠看到不少老師講課,心不在焉的學生們會因為他的出現好奇的窺探——正如現在。
然而這樣的窺探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集,只有一兩秒的時間。
接著,就消失在了生命中。
也許永遠不會有第二個交集的產生。
站在這裡,在心理學院的教學樓裡,秦驥產生了一種虛無感。
這種虛無感好像也並非剛剛產生,是一直埋藏在心底的,從很早很早之前,他就產生了這樣的虛無感。
母親死後,更加鮮明瞭起來。
他與這個世界的交集,從歲月的角度來看,何嘗不是一個瞬間的光點。
他於這個世界並無意義。
世界於他也無意義。
那麼,活著的他,為什麼會存在?
又如何證明自己是真實活著的?
教室與教室之間的走廊只有一條,盡頭就是他今天的目的地。
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早就迷了路,不知道應該去往何方。
這種輕微的虛無感沒有帶來太大的問題,秦驥已經學會了把它們暫時地壓抑在心底,直到課程進入尾聲,嶽松年結束了今天的討論。
“課程教給大家的知識,而我希望當你們理解這些知識的時候,就應該明白這些知識背後那些患者的痛苦。希望你們未來應用這些知識,幫助那些在心靈迷宮裡無法走出來的人,真正的找到回到這個世界的路。”
“如果有任何問題,我的辦公室時間是每週四早晨。下次課前,請閱讀
,我們將討論cbt在治療焦慮障礙中的應用。下課。”
教室裡傳來熱烈的掌聲。
又過了幾分鐘,嶽松年從大門裡走了出來,笑著看他:“好久不見。”
“好久不見,醫生。”秦驥回答。
嶽松年帶他穿過擁擠的學生,去了走廊那頭的休息室。
休息室裡面堆滿了各種文獻和紙張資料,看起來亂,卻已經被林蕪標上了各種便籤,做好了分類。
因為資料太多,嶽松年不得不讓林蕪在文獻堆裡挖掘出一張老舊的沙發,安頓秦驥坐下。
“從辦公樓過來太遠了,羊城又總是下雨,我就一直把這個休息室當辦公室在用。”嶽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