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遷都洛陽(第1/2 頁)
正當奉月府的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之時,裴嘉於是年年底從洛陽傳回最新報告:
紫微城竣工了。
從盛夏開始,歷時五個半月,比她和孟遇安承諾的半年期限還要再快半個月。
不光是紫微城重建完畢,洛陽作為一個國都應有的一切規劃皆已完備,遷都之事近在眼前。
長孫羨作為孟遇安派遣的視察官員,已經提前去過洛陽,裡外巡檢了裴嘉的工程情況。
回來後,長孫羨對裴嘉大加讚賞:
“回稟陛下,裴侍郎當真是才華橫溢,此時的洛陽與前燕時相比,可謂是煥然一新。微臣以為,現已萬事俱備,隨時可以遷都。”
大華二年正月,新春剛過,吉月遷居,大華都城由襄陽改為洛陽。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天下之中,橫跨黃河中下游,是連線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樞紐,更是多朝多代都城的不二之選。
在昔年諸多往事中,洛陽此城也與孟遇安結下了不解之緣。
宛洛之盟,南祁與北燕正式開啟相持階段,孟遇安親自在堯山山麓與獨孤太后定下盟約。
洛水之戰,孟遇安得道多助,大敗宇文銳及於洛陽城外,從此在南北之戰中佔據上風位置。
黃河保衛戰,孟遇安駐軍洛陽,和宇文銳及隔河對峙數月,終在持久戰中取得勝利,才有後來渡河北上,破晉陽,滅北燕。
可以說,洛陽這座城市,除了歷史文化底蘊和地理戰略優勢,孟遇安對它也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它見證了孟遇安的崛起,它代表了孟遇安的功勳。
再次進入洛陽城,孟遇安的心情也與之前的每一次都不相同。
沒有了對北燕的提防畏懼,沒有了對戰事的殫精竭慮,只有迎接新時代的喜悅,以及展望盛世的憧憬。
裴嘉作為本次專案的總工程師和總指揮官,也在孟遇安初入新城時擔任了嚮導。
尚未入城時,孟遇安與群臣同登北邙,鳥瞰洛陽地形全貌。
向南望去,便是伊闕之塞。
伊水兩岸有東山西山對立,望之果如天然門闕。這東山是香山,西山便是龍門山。
北燕崇奉佛教,曾於龍門山上開鑿石窟、雕刻石像。雖然後來由於戰爭有所損毀,但仍依稀可見舊年痕跡。
孟遇安看後,心中感嘆:
原世界的龍門石窟氣象萬千,在滄海巫山的對照之下,這裡的石窟未免就相形見絀了。
穿過伊闕,行至洛陽城的正門定鼎門,再往北去,便是整個洛陽城的中軸線。
裴嘉介紹道:“陛下,此街名叫天街,橫向五十丈,縱向千餘丈,南達伊闕,北過洛水,直通紫微城。”
孟遇安攜群臣縱馬慢行於天街之上,只見道旁兩側遍植林木,可惜冬日裡全是光禿禿的。
“這些是什麼樹木啊?”孟遇安問道。
“回陛下,這些都是櫻桃樹,待春日氣候回暖即盛開,屆時天街遙遙望去,仿若朝霞降臨人間,身處其中亦如履雲端。”
聽了裴嘉的話,孟遇安眼前已浮現出漫天落櫻繽紛,那樣的盛景恰恰也是大唐盛世的一隅,如今即將在大華重現。
沿著天街一路北上,渡天津,越天樞,過天門,便來到一座宏偉宮殿之前。
“陛下,這座宮殿就是紫微城的正殿,明堂,也是微臣設計的朝會之所。”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如此熟悉的詩句,如今就在眼前。
這座宮殿在孟遇安心裡,不只是明堂,更是“人民大會堂”。它不是皇帝正襟危坐的天宮,而是聆聽百姓聲音的法門。
再往北走,穿過兩重門,就到了紫微城中孟遇安起居理政和尋常議事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