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黑短腳鵯(第2/2 頁)
多年觀察發現,黑短腳鵯羽色變化較大,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型別。
一種前額、頭頂、頭側、頸、頦、喉等整個頭、頸部均為白色,這種被稱作東南亞種。
但是有的白色一直到胸,這種就是川省亞種了。
而其餘上體從背至尾上覆羽黑色,羽級具藍綠色光澤,翅上覆羽與背同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
下體自胸或自腹往後黑褐色或黑色,尾下覆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羽緣。
另一種通體全黑色或黑褐色,上體羽緣亦具藍綠色光澤,有的背和下體較灰,不過虹膜是黑褐色,嘴為鮮紅色,腳橘紅色。”
[西大街:我川省也是厲害了,和東南爭起亞種了哈哈哈。]
[誰家少年:我在腦子裡想了一下主播說的顏色,不好看,全黑的感覺和鵪鶉一樣啊。]
[第四:暗色系不好看定律。]
[想看什麼:烏鴉:?]
康強笑了笑道:“主播倒是覺得都挺好看的,主要是長得也可愛呵呵。”
[好像你是:可愛?看不出來(流汗)]
康強搖搖頭,也不和他們爭論黑短腳鵯可不可愛的問題,直接繼續說道:“黑短腳鵯分佈於非洲、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長江以南各省等地。
主要為留鳥,部分在長江以北地區繁殖的種群為夏候鳥,冬季遷到南方越冬。
冬季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樹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米,有的地方甚至進到海拔25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帶,垂直遷徙現象極明顯。
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冬季有時也出現在疏林荒坡、路邊或地頭樹上。
而黑短腳鵯因為習性所以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不過有時也整合大群,特別是冬季,叢集有時達100只以上,偶爾也見和黃臀鵯混群。
性格較活潑,常在樹冠上來回不停地飛翔,有時也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或站於枝頭。
偶爾也見棲立於電線上,不過很少到地上活動,善長鳴叫,有時站在樹頂梢鳴叫,有時成群邊飛邊鳴,鳴聲粗厲,單調而多變,顯得較為嘈雜。
食物的話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不過也吃植物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屬於雜食性鳥類。
而動物性的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蟲、蝗蟲、螞蟻、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
植物性食物則主要為漿果、榕樹果、烏桕種子等。
另外黑短腳鵯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釋出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有裡面。
所以大家遇見了長點心眼哈,別亂打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