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扁食(餛飩)(第2/2 頁)
,餛飩二字也正式登上歷史,並且宋代由於糧食種植技術的大幅提升,如“麥稻複種法”的成形和新作物品種的培育,使小麥、水稻雙豐收,南宋時已是“蘇湖熟,天下足”,這也為保證餛飩的質量奠定了基礎。
宋代高懌的《群居解頤》一書有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
緊接著從明清開始的餛飩就開始呈現地方特色了,口味和做法都更加多元。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現在的名稱。
例如北京有鼓鼓囊囊的多肉餛飩、山東人發明了油煎餛飩、蘇州的餡心則是蝦蟹魚肉樣樣都有、廣東人因餛飩在粵語中讀音和雲吞一樣而直接改為“雲吞”、四川稱餛飩為抄手,以風格多樣著稱,這樣不同的地域叫法也一直流傳至今。”
[魚非魚,你是狗:吸納,融合,發展,華夏的定律!]
康強喝了兩口扁食湯又說道:“我們接下來說說餛飩外形的演變,從餛飩有記載以來,外形就有過多次變化。
北齊顏之推記載有: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宋代,上至帝王,下到百姓,皆以餛飩為佳品,製作的餛飩也多種多樣,品類極其豐富,僅史書記載就有幾十種之多。
其實早在唐代,文臣韋巨源進呈的《燒尾宴食單》中就載有“二十四氣餛飩”,製作方法是“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一種餛飩有二十四種製作方法,已是十分精緻;另一品種,“五般餛飩”能夠做出五種花色,這在工藝上絕非易事。”
[龍龜薄紗鱷魚:???不是,我剛進來就聽到了什麼啊!這餛飩怎麼突然之間就感覺變成了我吃不起的樣子了!(哭)]
[魚非魚,你是狗:……餛飩竟然在宋朝變成了我吃不起的樣子!]
“根據五代末的記載:“金陵士大夫淵藪家,家事鼎鐺有七妙。其一,餛飩湯可注硯。”也就是說他所煮餛飩湯底極為清澈,可用於磨墨寫字,手藝極其神妙。
一直到了宋朝,前朝多種餛飩的製作方法傳入民間,成為平常家宴,僅南宋都城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杭州,附近的餛飩店內就擁有椿根餛飩、十味餛飩、二十四節餛飩、丁香餛飩等等。
而丁香餛飩是設立於南宋臨安城中央官署前六部橋旁的佳餚,有著“丁香餛飩,精細尤著”之美稱。
又據《夢粱錄》記載,早市上‘最是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緣金吾不禁,公私營幹,夜食於此故也。御街鋪席,聞鍾而起,賣早市點心。’
大家也知道,宋代突破了唐代市場限制,早市和夜市的出現加快了餛飩的普及,百姓也都可以一食其美味。
不過富貴人家並不滿足與底層百姓食用同種餛飩,於是別出心裁,將餛飩的顏色、口味進行改良,“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以滿足其新奇感。”
[何必遷就:果然,社會美食的進步還得靠這些紈絝子弟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