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讀書(第2/3 頁)
人才篩選,一位科舉狀元的含金量幾乎是高考狀元的十倍。
而穿越回了古代,想要快速的出人頭地的最好辦法也是科舉。
狀元什麼的,他紀曉當然著實不用想了。
但,若是取得了一個進士,不論是對於昌平伯府而言,或是對自己,都是有極大的意義。
紀曉早就分析過自己,對於時政,他相信來自未來,接觸過網路時代爆炸性資訊輸出量的他,對於時政的敏感度,絕對不容小覷。
而揣摩上意,這種就純靠運氣。
剩下的就是經義和寫作兩大古代難點,需要他依靠著自身的不斷學習,去掌握突破。
經義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經書的義理,也就是對於儒家經典解釋與註解,按理說,這種東西是有標準答案的,但……孔子他老人家都過世了一千多年,經義又發展了這麼多年,各家都有各家的說法,誰能說那家的說法就是標準答案嘍!
就像“朝聞道,而夕死矣”這句,你可以註解為:早上得知真理,當晚死去也未嘗不可;但同樣的,要說孔子是個山東人,脾氣暴躁一點也很正常,故而說不定他這句的本意就是:早上得知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可以去死了。
同樣的一句文言文,根據不同的場景可以幻化出無數的說法,只要你腦洞夠大。
這也是古代的當朝者,為什麼都喜歡儒家的原因,試問:一個隨時隨地的可以改變說法,為當朝者服務,又有真正的聖人背鍋,民間勢力夠大,謠言能夠讓人真正信服的學派,誰不喜歡。
從董仲舒,到鄭玄,到程朱,到顧炎武等等一系列經學大師,所做的事不就是讓儒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符合當朝者的利益。
期間,除了出了王陽明這麼一個怪胎,搞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儒學,其他的,不都是按照著國家形式走,也就是實時經義。
說白了,經義這個東西,其實無所鳥謂,就像你從小學到大的思想政治課,生活中,基本毛都用不上。
但……用不用得上一回事,可它考是真的要考!
所以,就得死記硬背。
經義也是差不多,就算是古人們咬文嚼字,把一句話的含義玩出花來了,它大體意思總不會變吧!
大就是大,小就是小,所以……經義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背課文。
事實上,背課文的這一步,他紀曉也是可以省略的,畢竟,都是穿越者了,誰還沒點金手指。
而他的金手指就是,他能隨時翻看紀曉一到十二歲的記憶,可別小看了這段記憶,畢竟人家紀曉從三歲開始讀書,一直讀到現在,四書五經,樣樣看過。
因此,他現在最缺的,其實是一個優秀的老師。
你說,為什麼的那古代什麼四大書院,十大書院什麼的,其他的學族書院永遠趕不上,那……還不是的因為師源的不同。
就以明朝的四大書院為例,人家家族的族學請來的都是什麼秀才、舉人,混不上科舉的去教學,頂破天了是什麼進士長輩,偶爾去逛逛。
但……四大書院可就不同,山長掌院起碼的是三四品退休大員出身,教員個個也都是在國家中,起碼做過一段時間的官,且個個都是進士出身,人家無論是對於國家形式,對於科舉的瞭解,那都是知根知底的,不論對於是實時經義的註解,還是對於時政的變換,都是能做到大抵和當朝者同步。
甚至,說不定的當朝者就是他們自己人,比如:東林黨,這樣的一批人教出來的學生,它不過考試,誰過考試。
故而,當務之急,他紀曉得想個方法,給自己找個好老師。
“學生,拜見先生!”
早課,族學裡的教書先生一來,他紀曉立馬的就像一個彈簧一樣起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