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又來活了(第1/2 頁)
崇禎二十一年。
羅剎國境內。
就在大明方面對外積極開疆拓土對內繼續深入新政改革忙得熱火朝天的同時。
舉族西遷的建奴也沒有閒著。
他們在羅剎這邊算是徹底支稜起來了。
利用羅剎國內部發生內亂之際。
建奴多爾袞直接率軍打到了羅剎城下。
並與剛剛內部奪權成功的羅剎國顧命大臣費奧多爾·謝爾蓋耶維奇·彼得羅夫斯基達成了城下之約。
按照建奴原本的打算——他們能夠在羅剎人認可的情況下在羅剎遠東地區重新建立清國也就算是達成所願了。
兩國互不相犯共享羅剎之土。
可是,沒成想——建奴在羅剎國的戰事打的那叫一個順!
可謂是越打越順手,彷彿重新找回了他們之前那股子所向披靡的勁了...............
自從羅剎國名將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斯維亞托夫斯基所率領的十萬羅剎精銳被建奴殲滅於遠東戰場後。
內憂外患的羅剎國就已經失去了與建奴大軍抗衡的資本。
據說,當初羅剎國名將尼古拉所部之所以會慘敗於遠東戰場。
完全就是因為羅剎國王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與權臣費奧多爾博弈內鬥的結果。
剛剛登位的阿列克謝一世親自指派羅剎國名將尼古拉親率十萬精銳出征遠東。
就是為了將進犯遠東的建奴一舉殲滅,以此樹立自己在國內的威信。
不想交出權力的顧命大臣費奧多爾自然不會讓年僅16歲的阿列克謝一世達成所願。
於是,羅剎名將尼古拉和十萬羅剎精銳便成為了這場權力博弈的犧牲品。
只不過,讓費奧多爾沒有想到的是——建奴竟然把十萬羅剎精銳來了個盡數殲滅。
按照費奧多爾原本的盤算,只不過是想讓尼古拉在遠東戰場經歷一場大敗。
然後率領殘部退回來。
可事情的發展明顯超出了費奧多爾的可控範圍。
尼古拉所率領的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是費奧多爾沒有預料到的。
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本著敵人的敵人也是敵人的原則。
錦衣衛的暗樁在這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否則的話,建奴這邊還真不一定能夠那麼爽利的吃下羅剎名將尼古拉所率領的十萬大軍。
在建奴與羅剎人後續的交戰中以及羅剎內部矛盾的激化。
錦衣衛的暗中使勁可是功不可沒。
沒有錦衣衛的暗中推波助瀾,羅剎君臣也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鬧翻。
所以說——建奴之所以可以撿個大漏最應該感謝的其實並不是為他們制定五年建國計劃的范文程。
而是應該感謝天、感謝地、感謝大明錦衣衛的“無私”付出................
於是,在這種異常順風的情況下。
野心膨脹的建奴已經並不滿足於只佔據遠東地區。
而且,也並不滿足於與羅剎國這隻“菜雞”平起平坐的格局。
多爾袞最終以大清攝政王的身份與掌握羅剎國實際權力的費奧多爾簽訂了《清剎北疆宗藩定約》。
《清剎北疆宗藩定約》規定:羅剎國將其遠東地區以及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包括西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悉歸大清國所有。
羅剎國承認大清國為宗主國,改稱羅剎公國。
羅剎君主需向大清國皇帝稱臣納貢。
每五年,羅剎國需向大清國派遣使者團,攜帶本國珍貴方物,向大清皇帝行朝貢之禮。
使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