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脫團者(第1/3 頁)
這幾天沈光林挺忙的,他要忙著撰寫演講稿,因此還跟繡花姐打了招呼,最近不回家吃飯,吃住都在學校裡解決。
這篇文章可不好寫,既要有熱點,又要有深度。
但是沈光林又不想白白的把後世那些“震驚世人”的成果渡讓出去,因此也是很難做出合適選擇的。
擁有40年超前眼光,課題可以選擇的方向太多了,竟然也是難事。
那就找找熱點唄,看看最近的熱點是啥,蹭熱度誰不會呀。
找呀找,找呀找,很快,沈光林就找到了1979年的諾貝爾獲獎者名單。
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薩拉姆和史蒂文·溫伯格,他們的貢獻是從理論上發現了W和Z玻色子。
薩拉姆是巴基斯坦人,鷹國留學劍橋畢業,史蒂文·溫伯格是猶太裔花旗國人,他們共同獲得了這一年的諾貝爾獎。
當然,在更早之前的1976年,日照籍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方向也是高能物理。
丁先生名氣雖然沒有楊李大,但是他也是一個學術大牛,跟祖國關係不錯,1975年他就做了科技大學的名譽教授。
1978年1月,國內有10位物理學家到了漢堡,參加了Mark-J實驗的國際合作,這其中就是丁肇中牽線搭橋,這其中就有京城大學物理學院的教授參與其中。
丁肇中和薩拉姆,史蒂文·溫伯格他們的共同研究領域都是屬於量子場論的範疇,與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是相容的。
其實,當年的華裔科學家楊ZN和李ZD也是因為這方面的成就而獲得的諾貝爾獎。
這確實是個好方向。
按照當前的研究成果,基本粒子分為7類,分別是夸克,輕子,膠子,W粒子,Z粒子,光子,希格斯粒子。
這裡面的粒子有些已經被實驗證實了,有些還在理論階段,但是它們的相互關係已經有不少理論物理學家建立了標準模型。
沈光林也準備提出一個自己的模型,更符合未來時代實踐的模型。
因為,這個時代的標準模型並沒有考慮中微子振盪的情況,是不準確的。
沈光林準備先從理論推導中找出中微子振盪,然後讓有條件的科研單位找出這種中微子振盪存在的事實證據,他自己只提供依據和思路就好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想驗證這些理論,必須要有電子對撞機。
中國在這個年代甚至都沒有人提出這個想法。
實在是太費錢了,即使到了2020年,依然有很多人反對建設這個專案。
不過,中微子振盪要發現並不難。
在前世,大約是1998年,扶桑國的科學家發現了中微子振盪,這意味著中微子具有非零的靜質量,這就與原始版本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不相吻合。
因此,沈光林準備從這裡入手,根據已知結果倒推出自己需要的條件,這樣做了,肯定能一鳴驚人。
想刷成就,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在京城大學就是有這點好,雖然學校的研究經費不多,但是他們還是能夠訂閱全世界最主流的科學期刊和雜誌,想跟上時代的步伐,認真學習就是了。
一些學者,把國外的學術成果轉化一下,就是填補了國內空白。
沈光林自然是不屑於幹這種事的,他要自力更生,引領世界潮流。
今天又是收穫滿滿的一天。
沈光林從圖書館出來,跟李莉告別之後,優哉遊哉的回宿舍。
李莉最近也很刻苦,不過她努力研究的是到了花旗國,如何跟當地人交流,以及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是什麼樣的,有沒有沈老師說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