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白馬正朔(下)(第2/4 頁)
一次西天取經還要追溯到東漢明帝時期,當年明帝聽說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前往天竺,但是在大月氏國碰到了正在傳道的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感覺這玩意兒確實不錯,於是就將高僧和佛經一起打包帶回了雒陽。
開闢中華釋源的起源。
到曹魏甘露年的時候,安息,印度及周邊各國,白馬寺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佛統祖地,各國僧人,紛紛來白馬寺請求譯經。
至於第二個所謂取經的故事?拋開神話因素,你會發現比神話更神話的是,玄奘的一生。
玄奘拳打高昌素葉,腳踢梵衍那國,犍雙羅國,帶大乘佛法去,在那爛陀寺待了五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簡單來說,就是辯經給人辯麻了,中間還順帶刷了一遍中東大部分地區及天竺全境,五印18個國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兩千人參加,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
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
唐姬看見皇帝出神,輕聲呼喚道:“陛下,陛下?”
皇帝終於回過神,看著唐姬疑惑的眼神,搖搖頭,將逐漸發散的思維扔了出去,挑起帷簾看了一眼,車駕已經停下,都著私服的奉車郎以及騎馬的羽林騎士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些時日太平起來,來此上香的貴人不知道有多少,眾僧眾早已經見怪不怪了,再尊貴還能比當朝太尉劉公家眷更尊貴?
周邊人議論的話也無非是哪家公侯的公子這類的八卦。
不理會外面竊竊私語的議論,皇帝對唐姬說道:“走吧,去看看這佛。”
見皇帝下了馬車,羽林騎士也紛紛下馬跟隨,一個個好兒郎腰間挎刀,人高馬大的,連為首的公子腰間也配了劍,家世顯貴也可想而知,於是議論的聲音更悄小。
皇帝拉著唐姬,在騎士開道下走進寺廟。
前後三進,左右的客居,僧居各數十間,至於一應菩薩佛陀的殿,還沒出現呢。
與後世略有不同,此時,大殿中坐落為首的自然是中央婆娑世界之主,以及左邊的過去佛,至於右邊則是空著的,因為現在那個被稱為未來教主的彌勒佛還沒生出來......
唐姬仰望佛像,好奇的盯著白佛,“這就是佛?”
皇帝笑了笑,“當然,這是佛陀釋迦牟尼,左邊的是佛陀的前身,也是天竺佛法的前身,我暫稱為過去佛。”
“看起來確實很莊嚴,而且依妾看來,這位佛陀竟然有慈悲哀傷之意。”
皇帝點頭,心裡卻忍不住吐槽,那是石匠手段高明,要不是將白佛的腦袋特地雕成垂首觀眾生的模樣,還在眼睛處做了精細的雕琢,要是全是佛身那樣跟馬賽克差不多的畫質,鬼才能看見他有沒有慈悲哀傷的意思。
現在的佛像沒有後世的金裝裹身,香火盈天,漢白玉佛確實只有腦袋做了精雕細琢,其他的也就削減了一番佛像的體積,根據印度番僧的打扮模樣,才有了這尊佛陀模樣。
傳道的苦行僧裡要是能看見肥胖的人那才是見鬼了。
“貴人要上香嗎?”
還未曾剃髮的僧人來到皇帝面前行了一個佛禮,捧著一些香,虔誠的發問。
皇帝也回了一個佛禮,提前做過功課的皇帝開口道:“敢問這位大和尚,上香幾錢?”
僧人聞言臉色不自覺露出喜色,連道不敢。
能精通佛禮,還知道和尚稱呼的人,已經不是一般凡人了。
和尚在梵文裡即師的意思,在如今可是實打實的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士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之為和尚的,皇帝這樣稱呼,無疑是抬了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