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書法字帖(第3/4 頁)
華,特意為蔡邕踐行。酒酣耳熱之際,
“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此舉令王智感到顏面掃地,當眾大罵蔡邕。
王智仗著自己的兄長是中常侍王甫,便趁機誣告蔡邕“怨於囚放,謗訕朝廷”。
蔡邕不敢回家,只好遠遁江海,流亡吳地。就因為在酒桌上沒起身跳舞,
就被人逼的流亡異地,有家都不敢回,蔡邕估計也很鬱悶。
沒辦法,當時的酒桌文化就是這樣。
放眼古代中國,漢代的酒桌文化也算是相當奇特了。
假如穿越到漢代,要想參加社交聚會可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可能就沒命了。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漢代社交達人,除了在酒桌上謹言慎行,
給足賓主雙方面子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學的一身好“舞”藝。
畢竟舞蹈在漢代是一種社交必備技能,不會跳或跳不好,
不能轉圈圈,不能按照標準流程來,會讓宴會冷場,
更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為了安全起見,酒就喝起來,舞要跳起來!
清高是中國文人獨一無二的特徵,而不為三鬥米而折腰則是中國文人的氣節。
作為東漢一代曠世奇才的蔡邕(彼時名望遠在初出茅廬的曹操、劉備之上),
在那個人妖顛倒的朝代,得到過董卓的特殊待遇,
在天下紛亂的年代擁有一處安靜之地可埋頭著述,為中國的古文化做了大大的貢獻。
故在董卓被殺,王允當政時,他感於董卓的知遇之恩,
而在鬧市之中當街撫董卓屍體而大哭。最後,被王允冠上董卓逆賊餘黨而死在監獄之中。
雖未能踐行中國文人的清高和未堅持不為三鬥米而折腰的氣節,
但蔡邕卻以命來當街哭祭董卓,以死來報董卓的知遇之恩,
還世人最真實計程車君子之內心世界。
《後漢書?蔡邕傳》載:蔡邕對堂弟蔡谷說:“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
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何如?”
谷曰:“君狀異恆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
邕乃止。這是蔡邕蔡谷兩兄弟的一段對話。
這段對話大概意思是我看董卓這傢伙遲早會出事,不如我們到兗州去吧;
如果兵荒馬亂到不了兗州,那我們就找個地方躲起來等待時機吧。
蔡谷卻說:你長得太特別、太出眾了,一看就知道不是個平常人,只要你一上街,
馬上就會有人出來圍觀。所以,我們想要躲藏起來,是很難的啊。
蔡邕覺得弟弟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打消了逃亡的念頭。
從這段言語,可以看出以蔡邕為代表中國古代文人,
特別是學而優則仕計程車人所想所為。具體如下。
首先,蔡邕具有一定的見識和洞察力。
蔡邕並不是那種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想續成漢史的書呆子,
,!
還算是有見地的文人,能及早看到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董卓的真面目。
董卓不僅剛愎自用且爛泥扶不上牆,聽不進過多的意見和建議,
還不顧及皇室尊嚴、群臣臉面和百姓需求,
幹出數不勝數還都是人神共憤的醜事惡事髒事。董卓出事是遲早的事,
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然而種種不遂人願的天命使然,
蔡邕只能將自己僅有的那一絲對董卓的可憐幻想繼續維持下去,
只能利用董卓對自己的尊重及信任,向董卓多灌輸些中肯的意見,
以便為天下蒼生多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