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入孔源書院(第2/3 頁)
。
趙信其實也知道在明朝中後期,武人的地位十分低微,同級別的武將就不說了,就是在低了兩三級的文官面前,武將也只能唯唯諾諾,大明重文輕武的風氣太重了。
但是趙信更深知,過了天啟之後,一切都變了,崇禎皇帝殺文官如殺雞,但是對武官卻最多隻能下旨訓斥,為啥?就是怕他們造反!因此走文官道路絕對是條死路,但是文武雙全確實是條好路子。
“別想了,就這麼定了,明日讓你爹送你去!”趙信他娘林桂花見趙信沉默不語,還以為他仍然在心疼錢,趕緊支會了一句。
“那好吧,信兒絕不辜負爹孃的期望!”看到趙信應承下來,老趙夫婦會心的笑了。
翌日一早,趙鐵柱就帶上趙信來到了全縣最有名的孔源書院,這所書院規模很大,基本上彙集了全縣甚至周邊地區讀書的好苗子。
明朝還是很注重讀書氛圍的,從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就主張官辦學府與民間機構同步發展,鼓勵所有心向大明的有志青年都能投身到科舉這一偉大事業中來。但是官辦學府有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除了教諭等寥寥數人是正經的有編制的,其他基本都算是臨時工,就這點微薄的收入還要層層剋扣。這些讀書人為什麼不去參加科舉而在這裡搞奉獻呢?科舉是可以考到老的,而教授學生學業在公辦機構裡又有固定的時間和要求,這就會大大影響他們考中的成功率,所以願意投身到公辦學府裡的教育工作者很少,到了明末,除了州府個別需要充當考核門面的機構還存在,縣一級的公辦學府大多數名存實亡了。
其實在私塾讀書並不是說學費多麼昂貴,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可以用自己家裡的糧食雞蛋等生活必需品換取讀書的機會,但是筆墨紙硯你總要買吧?書總要買吧?這些東西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都是比較燒錢的,更不用說你還要出去考試,那時候沒有高鐵沒有快客,窮人只能靠走路,一路的吃喝住行都是不小的支出。所以,靠田地裡討生活的寒門子弟是很難讀的起書的。
孔源書院主要是由文登縣孔源先生開辦,說起孔源先生,這可是文登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讀書人。林洙,字孔源,威海文登人,明朝文登四君子之一。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二甲第四名進士,即殿試中列第七名(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這已經是文登人在殿試中最高的名次。而且孔源先生雖然在戶部任重要職務,但以清廉立世,是文登縣乃至整個山東的廉吏典範,為世人所贊。
所以這孔源書院,自然受當地學子追捧,火爆異常。目前主要分蒙學堂(類似幼兒園,主要招收學前兒童)、童生館(類似小學,主要是為了考秀才做準備)、外書院(秀才準備考舉人)、內書院(舉人準備衝進士)四個片區,逾三百學子,二十多位講師。當然,大部分都是童生為主,內外書院中的學生並不多。
書院建在縣城西面,東側是學宮,西側是學堂,學宮就是文廟,內有大成殿,是祭祀孔子之處,進門處有一座月形的泮池,新入學的生員若要進入學宮祭拜孔子,就需從泮池小橋上透過,所以入學也稱入泮。
新補的生員游泮,方巾襴衫,意氣風發,那樣的場景可是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
別看趙鐵柱平時粗聲粗氣,到了書院會客廳,也是謹小慎微,明朝對讀書人相當尊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真是印到了明人骨子裡。
“趙領爺久候了(領爺是明朝對劊子手的一種尊稱)。”一聲爽朗的聲音從門外傳來,趙鐵柱趕緊把趙信從座位上拽了起來。“當不得先生叫,先生稱呼趙某鐵柱即可”。趙鐵柱趕緊躬身自謙。
只見來人中等身材,頭戴方巾,一席寬鬆的長衫一塵不染。微微一笑落座於廳內側座。(上方主座一般都是書院裡的重要人物才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