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探尋古礦道(第2/3 頁)
白崖需要一個多小時。
三人邊走邊聊,不知不覺就到了小花山腳。
從山腳順老狼衝往上走,是石頭鋪成的路面,這是一條古驛道,是古代連通內地和江外的一條主要通道。
明朝為穩定邊疆,德服邊境多種民族,在西南邊疆地區特設“土司制度”,讓邊民既服從中央政府管理,又能自治,形成“雙贏局面”。
清代沿用明制,保留了土司制度,頒佈信印,撥款建“土司府”。蒙山裡為內地與江外連續的要衝,特設關卡,盤查過往人等鎮守一方平安。
縱看歷史滄桑,蒙山裡更是以其獨特的姿容,陶醉著人們的魂魄。
錫城古名“賁古”,賁古的發祥地應當就在蒙山裡一帶。從蒙山裡古墓群出土的銅俑燈就可以斷定。銅俑燈屬極品文物,全國僅此一件。
據說是國家收藏的青銅器文物中超一級檔次的僅有五件,蒙山裡的銅俑燈就是其中一件,其身價之高,曾形象地被稱為文物中的“五虎上將”。作為青銅器,它是錫、銅的合金。蒙山裡有銅礦,更有錫礦,給銅俑燈的製造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而蒙山裡至今遺留的古代冶煉爐的事實更證明,銅俑燈的製造是本地產物,而非外地流入。銅俑燈的造型更奇特。銅俑為男性,額窄眼凹,隆鼻闊唇,面帶微笑,具有西南少數民族的特徵。他雙手平伸,手中各舉一燈,又一燈頂於頭頂,跪於地面,似作燈舞,又似在追求光明,或將光明帶於人間。
這在全國所有胡人銅俑燈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件。再從該文物出土的古墓群周圍的古代工棚遺址看,西漢時這裡就是採礦、選礦、冶煉、加工製作一體化的地區。
正是如此,蒙山裡才有了連線內地與江外的古驛道。
三人走在被腳印和馬蹄印磨平的石頭鋪成的路上,金龍感覺到一步一步走進歷史,感受到了古驛道的厚重與滄桑。這裡的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每一塊石頭都值得細細品味。
此時,穿越時空,他彷彿看到行走在古驛道上的馬幫,馱著貨物,走過千山萬水,歷經艱辛,最終抵達目的地。
往上走,道路變得曲折,地勢更為險要,最窄處,僅有四五十公分寬,要看準路面,小心落腳。
終於,三人來到了大白崖下。
大白崖,是小花山山上一處陡峭的山崖,因為山崖呈白色,從古至今,蒙山里人管他叫大白崖。
大白崖,沒有路可走,只能順著坡面往上爬,坡面上雜草叢生,人爬在上面,腳下就是萬丈深淵,稍不留神,就會掉下去。
三人分頭在懸崖上四處搜尋,卻沒有發現一個古洞口。
張老二翻個身躺著,睜大細眯的雙眼,對著天說道:“弟兄們,這古人恐怕不會在這麼險要的地方開坑吧,是不是我爺爺記錯了。”
“在這麼險要的地方開坑採礦,又如何運輸下山呢,我真佩服我們這些老古人了。”
“寶藏往往藏在險要之處,誰人都能發現的地方,還能輪到我們,別洩氣,繼續找。”金龍鼓勵著張老二。
“我看老古人,如果在這採到礦,應該是把礦裝著用繩子運到崖下,再用馬馱下山。”錢三擰著兩道濃眉說道。
“那我們真的在這裡採到礦,也要學著老古人,這樣運礦了?”
“那當然,難道用飛機運輸,我們有嗎?”錢三開玩笑地回答。
“還有飛機?有一匹馬幫我們馱馱就不錯了。”金龍也笑著說道。
三人邊開玩笑,邊繼續尋找,突然間,金龍從抓住的草叢中發現,草叢後面空落落的,用手一摸,什麼也沒摸到,金龍幾乎失手摔下山崖,趕忙用另一隻手緊緊抓住一塊石頭。抓穩後,金龍用一隻手扒開草叢一看,發現了一個五六十公分寬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