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工匠戰爭(第1/3 頁)
匠,這個字,可以追溯到遠古!
匠”字是一個會意字,其古字形從匚(fāng),從斤。其中,“匚”是方形盛物的器具,而“斤”則是刀斧類工具。這種組合形象地表達了木匠在方形盛器中放置斧頭的場景,從而會意出“匠”的意義。
甲骨文時期,“匠”字已經存在,其字形像筐簍裡裝著刀斧工具,象徵著木工揹著工具的形象。金文和篆文時期的“匠”字基本承續了甲骨文字形,但有所變化。隸書和楷書時期,“匠”字進一步演變,最終形成了現代漢字的形態。
“匠”字不僅指代木工這一職業,還泛指靠手工技能謀生的人,如鐵匠、石匠等。此外,“匠”字還引申為具有某一方面造詣或成就的高超技藝者,如宗匠、巨匠等。
到現代,我們有時把文人也稱為“文學巨匠”。
“匠”在最遠古的時期是非常受到尊敬的人,他們的地位等同於“巫”!
一個部落擁有“巫”,代表部落擁有精神世界的引領;而擁有“匠”,則代表這個部落將可以慢慢征服自然!
換句話說,“巫”聚攏人心,而“匠”帶領部落征服自然。
可人類後來變了,某些黑暗的時刻,人們把“匠”看做低等的職業。
對於文明而言,這個時刻一旦出現,那麼那個文明就會漸漸失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會失去戰鬥的能力!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奴族,你會發現他們最開始的人口裡,匠人的比例就非常高。
而之後,他們為了交易物資,為了快速的換取糧食和物資,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生產。
他們沿著裡海和伏爾加河,不斷在開拓定居地和貿易點,這讓他們的工業產品的貿易量在不斷增加。
阿蘭人,烏孫人,甚至貴霜人,帕提亞人和羅馬人,他們都對金屬器件有巨大的需求,可他們並沒有掌握最先進的冶鐵工業,大漢在這個方面領先整個世界至少八百年。
於是,基於不奴族基於水力,風力和金屬冶煉業在不停的瘋狂擴張。
到111年6月,他們月生產鐵料的產能,已經達到每個月三百五十噸,他們還沒有停,還在擴大產能。
這個數字在現代啥也不是,但在古代是一個什麼概念?
一套鎧甲是35斤,17.5公斤。
不奴族一個月生產的鋼鐵,一個月能夠生產兩萬套金屬鎧甲的原料,不奴族九萬套金屬鎧甲,鋼鐵原料只用四個半月就能全部生產出來。
而鋼片,他們擁有大量的水力機械,這些水力機械在大河邊,一座連著一座,按照袁華的建議,直接是一個建立在大河邊的工業流水線。
川流不息的牛車將他們串聯起來,每兩百米就是一個工坊,前一道工序出來,裝上牛車,兩百米外就是下一道工序。
上百座這樣的工坊,鑄造,鍛打,讓他們成為了吞食鋼鐵的猛獸。
袁華這個瘋子,還把儲能技術帶到了這個蠻荒的時代,超大型水車在白天驅動工業線的同時,也會注滿高處的水池,風車將水池的水送外高地的水庫。
碰到河流水位不足,水庫就放水,這些水可以驅動水車,然後透過漫長的水渠,流入農業灌溉系統。
當袁華把這些說出來的時候,大工匠會議,驚為天人!工匠是實幹型的人才組成的隊伍,一旦認可,從此,他們開始全面設計和建造。
到目前為止,還只有山海城,有一些這樣的儲能系統,但其他城市也已經開始在建造。
袁華,其實能力一般,他什麼都是一般般,也沒有什麼強烈的權力慾望,他知道自己就是個普通人,也就想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同時,他也沒有發現在不奴族有什麼人真的有王者之風,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