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第1/4 頁)
雖如此,但他並非不刻苦努力,在京中時,他十七歲時便能督導京畿周圍的農田水利工程,還組織人寫了一部農田水利的專著,得到了皇帝的褒揚。
除此,還成功勸導過兩個一直不對盤的武將和睦相處,最後兩家還成了兒女親家。
這事甚至被傳為佳話,顯出太子的仁厚。
總之,顧世旻還算有治世之才,但是打起仗來,就實在不像顧家的爺們了,先帝和現在的皇帝,都是南征北戰才定下現在的江山的,他就不是個可以擴充套件基業的人。
這也難怪皇帝陛下對太子在這一方面不滿,認為他太過平庸了。
為了讓太子能夠得到歷練,皇帝派他去了和西梁的邊境,讓他前去督戰,太子去了一年多,戰事沒有絲毫進展,當然,邊關大將也沒有寫密摺回來說太子的不是,皇帝便能猜到原因,太子一向和藹可親,邊關將領估計不會討厭他,但應該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於是皇帝更加覺得太子平庸了。
太子的確是平庸的,但他的兒子們,都平庸,總之沒有一個讓皇帝眼前一亮十分喜愛的。
皇帝發愁也沒有用,畢竟兒子是他的,怪不得別人。
長寧公主倒是讓皇帝喜歡,但她是個女兒家。
皇帝又在心裡嘆息了一聲。
長寧公主聰慧,這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次,皇帝又去看女兒,但事先沒有讓人通報,他徑直去了女兒的房裡,只有一歲多的寧寧坐在有圍欄的矮榻上正想從矮塌上翻下地,皇帝的到來讓她嚇了一跳,差點就從矮榻裡摔下地了,皇帝也受了驚,將乳母和宮侍罵了一頓,但是待到將女兒抱在懷裡,受了驚的寧寧根本就沒有哭,反而笑著叫他爹爹。
皇帝於是知道寧寧是個膽子大而性情鎮定的人,於是越發覺得要是她是兒子,說不得能夠將他的基業發揚光大。
太子從千里之外回京,在向皇帝彙報了邊關事務之後,沒有得到父皇的慰問褒揚,反而被教訓了一頓,說他在邊關毫無建樹。
太子只得聽著,心裡倒沒有怨恨,畢竟他在邊關沒有建樹是事實。
皇帝罵完了之後,就說:“退下吧。”
太子應了之後又請示道:“父皇,孩兒想現在便去拜見母后。也看一看小妹妹。”
皇帝對他像趕蒼蠅一樣地擺擺手:“去吧去吧。”
“多謝父皇。”太子退身出了昭明殿裡間。
太子走後,皇帝越發在心裡唉聲嘆氣,他以為太子到邊關戰場上去歷練一年多後總歸會有些變化長進,沒想到太子還是那個太子,連麵皮都和離京時一樣白,只是瘦了些,眉目之間照樣帶著以前的溫潤和悲天憫人,總之,一點殺伐之氣都沒有。
皇帝心想不要說讓他擴充套件基業了,他到時候不被人打到京都來,便是好的了。
太子由幾位太監宮女領著到了慈元宮,雖然天氣寒冷,但他沒有乘坐宮轎,反而腳步飛快地往慈元宮走,那些宮人甚至都要趕不上他。
看來去邊關督軍一年多也並不是沒有好處,至少他走路可以走得飛快,顯出一股英姿颯爽來。
慈元宮裡已經得到太子回京就進宮來的訊息了,皇后娘娘期盼又著急地在宮裡等著。
寧寧不讓乳母抱,自己趴在凳子上站著。
一位小太監不顧禮儀地跑到門口大聲說:“娘娘,太子殿下從昭明殿出來就往慈元宮來了。”
皇后雖然沒應,但眉宇間全是喜色。
在寧寧出生前,她生了三個孩子,只活了太子一個,將他從小不點養大成人,怎麼會不心心念念惦記他。
太子進了慈元宮,皇后甚至不顧自己中宮的威儀,到了大門口去迎接,寧寧便也要跟在後面,她對這個太子哥哥也是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