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節(第1/3 頁)
“罪重者妄縱,罪不實者重責。”
“當重審者十一人,可矜疑者十五人,應免枷項者五人。有罪不問,重罪輕罰者,二十三人。”
關押在刑部大牢的戴銑,即在名單之內。
聞獄卒告知,戴銑沉默許久。其後面北而坐,滿面俱是悲色。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入獄期間俱有體會。
“構陷罪名,譏吾私結海匪,與薏苡之謗。含冤抱痛至今,恩師不問,舊友斷義,同僚反謗,仰賴內宦方得冤屈昭雪,何其痛哉!”
戴銑的話,很快傳入劉瑾等人耳中。
劉公公冷哼一聲。
見過不識相,就沒見過這麼不識相的。
為一個言官洗冤,以為咱家樂意?
不是楊僉憲吩咐,咱家管你是誰,住上十幾二十年,由你去悲哉痛哉。
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不是傻子
劉公公出馬,聯合南京鎮守太監傅容,浙江鎮守太監劉璟,向南京刑部發難。私下裡,更同魏國公府達成協議,南京三法司被逼到懸崖邊,只能乾瞪眼,半籌不納,丁點沒有辦法。
“戴銑私結海匪,並無實據。”
劉瑾沒有親至刑部,而是遣劉玉傳話。
“謝十六已落網,不日將押解京城,經刑部審訊問斬。現今,為斷此案,欽差特許,可先於寧波府提審,得其口供,真相即可大白。”
“許光頭麾下俱被擒拿,戴府內搜出的書信,是否出自海匪之手,可一一核對筆跡,自見真假。”
“舉發之人藏形匿影,銷聲斂跡,至今不露面,足見其心孤意怯,不敢當面對質。”
“戴銑曾遞密信至都察院,為何無人提及?案卷之內僅言不法,前後多有矛盾,經不起推敲,實站不住腳。”
同為都察院出身,劉玉自然曉得,該從何處下手,才能斥得對方體無完膚,左支右絀,無法應對。
“欽差南下,奉天子命肅清浙海。戴銑履險犯難,拼死舉發包庇海匪之人,有匪躬之操。非但無罪,反而有功!”
“南京三法司不讚其功,不究實情,反聽信一面之詞,斥其勾結海匪,押入大牢,豈非可笑至極!”
在神京時,劉玉被文官集團拋棄,罷官還鄉,險些累及子孫。
在象山時日,常對月獨坐,回憶前半生,愴然淚下,更覺鬱憤。
憤意不得紓解,行事性格亦發生變化。
滿朝之上,再無可信任之人。繼續前路,猶航斷港絕潢。與其坐困終老,累子孫不得進仕,不如結交廠衛,另闢蹊徑,為天子盡忠。
故而,劉玉搖身一變,甘為劉瑾幕僚。
得楊瓚書信,知曉信中之意,當即出謀劃策,並自告奮勇,往應天府傳話辦事。
“劉公公放心,草民必竭盡所能,將事情辦得妥當。”
劉玉已無官身,功名於他亦無用途。
同宦官結交,不比同文官共事,稱呼之上,自然發生變化。
對於劉玉的知趣,劉瑾十分滿意。
心下思量,如果此人一直如此,回京之後,不妨在天子跟前說幾句好話,不能重新啟用,也能掛個名。日後兒孫科舉,不至被仇家攔了路,不得晉身。
主意既定,稍微漏出口風。劉玉即使不感恩戴德,為兒孫前程,辦事的勁頭也會更高。
見到南京官員,劉玉姿態謙遜,話語卻是咄咄逼人,直將南京刑部尚書氣得臉色鐵青。
都察院幾位御史狠狠磨牙,與之相譏,都被當面噴了回來。
面對手握證據,戰鬥力滿值,豁出去的前御史劉大人,即便被噴一臉口水,叮得滿頭包,臉色數變,也只能抖著手指,無言可以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