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節(第1/5 頁)
至於死後哀榮,趙竑既然把自己塑造成白蓮花,自然不吝於給予趙竑足夠榮耀的追封。
反正趙竑本人死了,他那嘉定十七年生的獨子,遵循大宋直系皇族的慣例,更是沒幾個月就夭折了,也就是說,趙竑絕後了,趙昀追封趙竑根本不需要擔心有什麼後患。
史彌遠不甘心,他自認為找到了嘉定十七年改元以來自己身子骨越來越差的原因,都是趙竑那豎子用巫蠱之術乾的好事。
官家可以赤誠以待,在宮中找到證據之後,將那東西付之一炬,為趙竑推脫,史彌遠卻忍不了。
他不僅要為自己報復,將趙竑的死後哀榮剝奪,還要弄臭趙竑的名聲,讓他為萬人唾罵!
不是都認為他選了一位新官家,奪了原本屬於趙竑的皇位,大家都在為趙竑這豎子打抱不平嗎?
他就讓這豎子身敗名裂!
濟王趙竑薨逝後,天子下令宮中為其舉哀,又在先帝寧宗陵附近為其選址造墓,民間原本還在揣測濟王身亡的原因——落水三人,官家與年老的史相都活得好好的,唯獨濟王沒了,這實在太值得深究了——又有許多流言蜚語出現,然而只要不是士人議論此事,單純是民間傳聞,大宋朝廷反而是不管不問的,否則的話,燭影斧聲的傳聞如何會一直流傳到如今?此為寬仁之道。
然而之後史彌遠放出的傳聞,有著確鑿的證據,就連人證都全包含在傳聞裡,濟王趙竑以巫蠱之術咒害繼位以來一直對他禮遇有加的官家,此後官家還一心為其掩飾,凡此種種,似發生在眾人面前一般。
而這還不僅是民間傳聞,朝堂之上,公認為史彌遠的鷹犬的梁成大與李知孝一道上章請削濟王之厚遇,而他們用的例子,正是那傳聞之中。
大宋以寬仁待士大夫,士大夫之間互相攻訐的時候,也用過很多刻意誇大的例子,但是,要知道,能讓人捕風捉影的前提,是那件事並非無因。
當事情被放在朝堂上說出來的時候,那就代表著,已經逝去的濟王趙竑,他真的完了。
一直以來支援濟王這個“正統”的大臣在朝堂上大聲反駁,而在某些時候,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真的感到心虛的史彌遠派系的人,是不願與之過多的糾纏的,像現在這樣,雙方發展到大打出手的情況,更是許久沒有過了。
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宰相史彌遠仍舊抱恙之外,御座上的天子尚且不能很好地掌控朝局之外,還意味著,在濟王這件事上,史彌遠黨羽的信心滿滿。
他們是堅信濟王有罪的。
濟王趙竑最後沒有被削爵,但是也沒有死後追諡的哀榮,就這麼無聲地等待著被葬入死後的陵墓。
他的王妃自請出家,連嗣子承爵的要求都沒有開口向趙昀提及。
濟王論罪後半個月,權相史彌遠離世。
史彌遠獨相十幾年,他離世之後,除了他那些黨羽,其他人最為關心的,其實是宰相人選。
大宋已經連續十幾年都只有一位宰相了,史彌遠去世之後,是不是能添補進一位,乃至於數位宰相呢?
趙昀卻想要起用宗室來制衡文官了。
宦官和皇帝聯絡在一起,一向是昏聵的代名詞,然而宗室不是,雖然自北宋以來,宋太宗對宗室的嚴加防範被當作祖訓一般代代傳承,一直到南宋,宗室活動才受到解禁,孝宗之後,宗室對朝政的參與達到新的高峰,甚至在寧宗時還出現了曇花一現的出身宗室的宰相趙汝愚——當然,後來他就因為身為同姓而居此高位,受到了其他文人士大夫的彈劾——此後宗室雖然沒能位居宰輔一類的高官,但是在朝中的力量也不可小覷。
除了用宗室制衡文官之外,趙昀覺得是時候自己掌權了。
下一次科舉是在寶慶二年,也就是明年,仔細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