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第2/4 頁)
得到系統、成體系的教導,即使是在幼時,有老師專門教導的也不多。
帝乙目前只有三個兒子,雖然嫡庶有別,但是他們說白了是一母同胞,子受是王后養育的,母子情分自不必說。
子受是王后的幼子,而且正是因為他的存在,王后才能被封后,雖然前頭兩個兒子起了鋪墊作用,但是王后再次懷上子受,才是帝乙下定決心立她為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即使對前頭兩個被稱為庶子的兒子有虧欠之心,王后對子受這個幼子依然是最為寵愛的。
王后是如此,帝乙更是如此,子啟、子衍和子受是一母所出,硬要掰扯嫡庶的話,也有點說道不清,但是他並不是從嫡庶來區分的兒子。
從三個孩子幼年的表現看,子受最為聰慧,可塑性比子啟和子衍高。
而且從子啟出生到他母親被立為王后,中間已經過了不少年,雖然他是長子,但是他也是庶子,以庶子的身份度過幼年的時光,以帝乙的眼光看,子啟不夠大氣,沒有帝王的心胸,而且他偏於文弱,並不能算是商王最好的人選。
正因為帝乙和王后都或多或少的偏向子受,才會讓比干成為子受的老師,讓他抽出時間特意教導這個孩子。
人心是偏的,這很正常,但是有人受寵得利,有人的利益就會受損。
子啟和子衍對這個弟弟就非常嫉妒。
子衍也就算了,他是次子,本身繼位的可能性就比不上子啟,但是子啟卻是切切實實的感到了威脅。
他原本以為自己的母親成了王后,太子之位就應當是他的,想不到他那幼弟才是贏家。
子受一出生就擁有了這麼多子啟渴望的東西,他心中自然不平。
子啟是個什麼人呢?
讓比干來說,歷史上的那個,就是個“內藏奸狡”的小人,覆滅了祖宗社稷,搞臭了弟弟的名聲,殷商遺民深為不恥,他成為宋國國君後,許多殷民寧願成為衛國的國民,讓有著姬氏血脈的國君來管理他們,也不願意在子啟的治下為民。
講道理嘛,他和子受的矛盾明明是內部矛盾,他們爭奪儲位那麼兇,子受成為帝辛以後都沒有對他怎麼樣,可是他呢,當起了帶路黨,迫不及待地帶周軍攻打大商的王畿之地。
當然,現在的子啟小朋友還是有救的,總歸現在年紀還小。
同大商這邊不同,姬昌早早就立了嫡長子姬邑為世子。
帝乙遲遲不立太子,雖然表現出了一點偏向,但是也不乏有心人劍走偏鋒,想要在子啟身上進行投資。
依照的比干看法,他哥立太子的時間應該越早越好,一來斷絕其他的王子接受過多的帝王教育的可能性,二來給太子一個適應和鍛鍊能力的時機。
一個從小培養的太子,總比一個兄弟相殘、手段狠辣的王子要有帝王之風些,在治國之術等方面的知識也更成體系。
帝乙一向認為自己還年輕,儲君的事情不用著急,心中未免沒有給子啟一個機會的意思。
比干:哥你是認真的嗎?
子受是一個聰明人,他被諡為紂王的理由和楊廣被諡為煬帝的理由是一樣的,他們都太聰明瞭,因為太聰明,步子反而邁得太快了。
而在這種時期,大商需要的也恰恰是一個聰明的國君,至於子受因為大商的現狀急於改革求成,這是可以慢慢改過來的。
作為帝乙的左膀右臂,從小帶大的親弟弟,比干的話在他那裡當然很有分量。
既然打定了主意讓子受早點被立為太子,比干自然不會幹坐著,除了在老哥面前給這小子說好話以外,還做出了實際行動,證明子受小朋友是擔得起大商的未來的。
比干原本想向帝乙展示小侄子出眾的智商,想不到還順帶展現了一下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