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得罪魏國全員後我走上了人生巔峰_分節(第1/2 頁)
那一日袁紹的異狀早已引起袁方眾幕僚的廣泛關注。
當幕僚們聽到城中流傳的歌謠,不同程度地噴了口中的酒。
“什麼昇天,什麼傻樂?”
“哭哭啼啼的主公……?這真的是……難以想象。”
“突然之間有了場面感……”
噴完口中的酒後,幕僚們各自心照不宣地暗中查探曹操釋出的檄文,在費一番波折後,從南邊找來了完整版。
有了傷害量就免不了要比較,一比較又有了新的傷害。
對比鄭平與陳琳的檄文,陳琳所寫的更顯氣勢洶洶,先擺出大道理,佔據道德高地,然後從曹操的身世開始發作,細數他父輩、祖輩的“罪行”,平常宦官能犯的罪行,不管好壞全給曹操扣上,然後再顛倒曹操行事的因果,把因為得罪曹操被殺的人全部立在正義的一方,以此佐證曹操的“邪惡”。
這種寫法乍一看沒有問題,而且慷慨激昂,文辭絕世,一氣呵成,令人一看就對曹操生出極大的惡感。
然而這樣的稱述雖然能在初期煽動人心,蠱惑一些不明內情的平民,卻經不起深入的推敲。
但凡對朝局,對朝政有點敏感度計程車人,或者對曹操有一定了解的,都不會全盤盡信這篇檄文上的內容,反會因為這篇檄文的“激烈”而對它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當然,作為一篇哄得民心、打擊敵方士氣的檄文,這樣才是正正好。大部分民眾對權勢一詞毫無概念,他們不會管你為什麼這麼做,只能看到與他們相關的最終結局。
家人是作惡亂國的閹宦?那他肯定不是好東西。殺了好人?那就是壞人。因為嫉妒而打擊報復好官?這人真惡毒。動不動就夷人三族?這和董卓有什麼區別,簡直兇殘!
陳琳的檄文大致圍繞這幾點展開,能最大程度地激起民憤,挑的正好是不好解釋,涉及複雜方面的“惡行”。
作為後世稱道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這篇優秀的檄文凝聚了極致的文才與辯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只可惜他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鄭平。
單論兩篇賦文在民間的影響力,陳琳的是這樣的:
這篇檄文講的是什麼?惹……不明覺厲,這一個個四字詞彙是什麼意思?……震驚!曹操竟然是這樣的人,趕緊拉黑,組團偷偷地罵他。
而鄭平的是這樣的:
這檄文是什麼意思,這彩虹屁也太假了吧,袁紹有這麼好?……什麼,有反轉,你看吧,果然不出我所料……建議挺誠懇的,既然袁紹是好人,那你就積極吸取意見改一下……噗噗噗噗,震驚!袁紹小時候竟然是這樣的袁紹,我夥呆……等等,怎麼還有一首歌?完了完了,前面講什麼我已經忘了,只記得這個洗腦的歌謠。來我給你念一遍——寒食夜,衡水邊,本初欲昇天……
朗朗上口的歌謠具有強大的洗腦力,什麼好人壞人,恩恩怨怨,離民眾都很遙遠,洗衣做飯時哪想得了那麼多,順口哼個歌謠才是真的。
唱得多了,民眾無形中生出一種袁紹幹不過曹操的錯覺,問他們為什麼這麼想,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至於士人階層,二者的影響力更是經緯分明。
陳琳這篇檄文文采斐然,讀起來抑揚頓挫,極富文學性……雖然內容有些誇張,把曹操身上的黑度加深了好幾層,但拋開其中的真實性,這篇檄文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兩極分化度,讓討厭曹操的人深感暗爽,喜歡曹操的人氣得半死。
而鄭平的那篇檄文……嚴格意義上不算傳統意義的檄文,讓士人們生出更加錯綜複雜的心緒。
因為狗屁倒灶的“童年逸事”與三段歌謠同情袁紹的有之,因為文中暗指對袁紹的人品產生少許懷疑的有之,因為對袁紹不動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