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關中戰略(第3/3 頁)
不斷降低,原本貼著稠桑原的河道,因此裸露出來形成了河灘。
如此一來,關東軍隊西進,無論是翻越稠桑原,還是走稠桑原以北的黃河河灘,都可輕易繞過函谷關,函谷關的軍事作用大減。
正是由於地緣戰略的轉變,以及函谷關軍事戰略地位的下降,漢武帝這才決定將函谷關東移三百里,從而將關中中部區域的東界由函谷關向東推移至新安一帶。而新關之所以稱作“廣關”,其實便有“增益拓廣關中”之意。
不過,古代從洛陽到秦函谷關有兩條路可走,其中南崤道“出洛陽自洛水河谷經宜陽至陝縣”,北崤道”出洛陽經新安、澠池至陝縣”,兩條路分居崤山南北,皆可供大軍行進。
函谷關被棄置以後,位於北崤道險要之處的“廣關”固然可以扼守北崤道,但關東軍隊卻可透過南崤道繞行,於是為了確保關中的安全,漢武帝又下令在南崤道修築“陸渾關”。
在下令移關之後,漢武帝又下詔設立弘農郡,郡治正在函谷關所在的弘農縣。弘農郡的設立,不僅使得關中地域得以擴張,也旨在構建以弘農、新安、宜陽為節點的防禦體系,以加強對崤函道和武關道的控制,用以彌補函谷關東移後帶來的關中防衛疏漏問題,從而達成控制洛陽和防衛關中的雙重目的。同時,由於京畿區域擴張,漢武帝后來又設立左右輔都尉,隸屬於中尉(太初年間改稱執金吾),分別執掌京畿地區的治安。
在將關中中部邊界向東擴張的同時,漢武帝對關中北部邊界同樣進行了調整。此前,關中北部邊界主要以黃河為界,例如臨晉關便是設立在黃河邊的重要關隘,為了進一步擴張關中地域,漢武帝決定將河東地區亦納入關中。
為此,漢武帝於同年下詔將代王劉義改封為了清河王,將其封國從常山以西遷往了常山以東,其原封國則被廢為太原郡。這裡說的常山,實際上就是恆山,漢朝因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而改稱常山。
在漢武帝這次增益拓廣關中轄地之前,從漢文帝冊封第三子劉參為代王開始,此後歷世代王的王國屬地皆在恆山以西,漢武帝改封劉義為清河王后,將其封國遷往了恆山以東的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和山東臨清一帶),而將恆山以西的太原郡、河東郡、上黨郡等廣大地域全部納入了關中,隸屬於朝廷直轄,同時沿太行山一線修築關隘。
於是,關中北部邊界亦由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黃河中游由此成為關中內河。
此外,漢武帝的弟弟常山王劉舜於同年病逝,其子劉勃嗣位,然而劉勃卻在服喪期間私奸飲酒,縱馬弛街,不盡孝道,而且排擠異母長兄劉梲,劉梲遂上書漢武帝告發劉勃無禮行徑。漢武帝派大行令張騫赴常山查證屬實後,廢黜常山王劉勃,常山國被廢為常山郡,納入朝廷管轄,至此五嶽盡歸天子治下。
此後月餘,漢武帝念及兄弟之情,以常山郡的真定、綿曼、藁城、肥壘四縣設真定國,封劉舜之子劉平為真定王。
從元鼎六年(前111年)開始,作為大關中戰略的後續,漢武帝又將關中南部區域的東界,由四川盆地東南緣向東南推進至柱蒲關、進桑關一線的滇桂、黔桂間山地,再度擴充關中地域。當然,這已是後話。
至此,漢武帝透過增大關中區域的範圍,特別是函谷關的東移和太行山以東地區劃入關中,大大增強了朝廷依託關中以控制關東這一基本治國方略的效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