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節(第1/4 頁)
“若是能登船,或者拆一艘……”
特地來要回千里眼的鄭和,聽到郎中的喃喃自語,瞬間囧然。
這位可真敢想。
登船尚且可行,拆一艘?不怕大食人和他拼命嗎?
拋開不切實際的想法,工部郎中的話也提醒了鄭和,思及孟清和信中的內容,下定決心,回京之後,想辦法拖住這些大食人,甭管是大食的海船還是在大食人在海上辨別方向的能力,對大明的船隊都是大有裨益。
大明的造船技術極高,也有辨別方向的工具,但航海經驗卻比不上大食人。
技術總是不嫌多的。
固步自封是傻子才會乾的事,活到老學到老才是為人做事的根本。
最顯著的例子,大寧雜造局。
從火雷,戰車,到可觀百里之外的千里眼,每樣拿出來,都足以讓世人驚歎。尤其鄭和手中的千里眼,天子第一次見到,也是震驚不已。
“興寧伯果非常人。”
此等神奇之物,於戰時,可觀敵情,到了海上,更是用途極大。
大寧只進獻了三支千里眼,一支在鄭和手裡,另外兩支都被妥善收藏,魏國公開口要,皇帝都沒給。
若不是天子發話,興寧伯和大寧雜造局怕是沒有安生日子過了。
魏國公,成國公,信安伯,武陽侯,加上各邊鎮守,知道千里眼的用途,就是搶,也要搶來一個、“興寧伯為何不多造幾支?只這些,如何不讓人心急?”
孟清和也很無奈。
他壓根沒想玩什麼飢餓銷售,全因條件所限,製造單筒望遠鏡的材料和人工都需要相當大的成本。水晶鏡片都是工匠手工打磨,沒有機器,也沒有成熟的技術,一切只能靠工匠自己摸索,能趕在鄭和出海前做出成品,已經讓孟清和十足驚歎。
畢竟,他不是工科出身,望遠鏡的用處他知道,至於凹透鏡凸透鏡,測距對焦,小孔成像等問題,在腦子裡剩下的不過幾個模糊的概念,絞盡腦汁也只能對工匠說出個大概、憑藉一張簡陋到極點的圖紙,幾句模稜兩可的描述,就能把單筒望遠鏡做出來,明朝工匠的研發精神和高超的技術,就兩個字可以形容,犀利!
孟清和製造望遠鏡的目的是為航海,永樂帝更多聯想到的是軍事用途。
為技術保密,沈瑄被暫調大寧,朱高燧從開原平調宣府,朱高煦從田裡走出,率領一千騎兵和三千步卒巡視宣府興和等地。武城侯王聰與同安侯火真,更是領兵輪換在邊塞遛彎,警惕韃子的遊騎和探子。
明朝在大寧等地的連番調動,很快引起了鄰居的注意,鬧得韃靼大小部落首領萬分緊張。
明朝想幹什麼?
搞冬季軍事演習還是想到草原上跑馬燒帳篷?
雖說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雙方表明上友好了,可明難保大明天子心血來潮,突然想到草原上溜達一圈,欣賞一下塞外風光。明朝天子外出溜達,“護衛”數量絕對不會少。萬一哪天氣不順,想燒幾頂帳篷,麻煩可就大了。
想到多種可能,鬼力赤立刻調兵,下令韃靼各部提高警惕。
隨著韃靼騎兵聚集,瓦剌的馬哈木也緊張起來。剛消停兩天,鬼力赤又想幹嘛?以防萬一,馬哈木也開始調兵。
韃靼瓦剌都開始調兵遣將,集結部落勇士,草原的局勢頃刻間產生了變化。
兀良哈大小頭目聚在一起商量,機會來了,要不要摻一腳,下腳之前是不是該向皇帝陛下做一下彙報。
得到冊封的女真各部首領同樣躍躍欲試,隨時準備跟在兀良哈身後撿漏。這項業務,建州衛指揮使呵哈出最熟。
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什麼樣的概念,孟清和總算見識到了。
一系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