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節(第2/3 頁)
真實情況。
到南京政治避難的陳王子成日裡哭訴,請求上國派遣軍隊,助他恢復舊統。
朱棣斟酌再三,幫助陳王子復國並非不可,但也不能只出力不要好處。
君臨萬邦,仁德寬厚的面子要撐,虧本生意卻不能做。
大明出人出錢,好處卻姓陳的一個人得,當他是冤大頭嗎?
明朝出兵助陳王子討逆復國,可以。
出兵之後,安南也必須有所表示。在出兵之前,同樣需要確定陳王子的身份。如果是個騙子,笑話可就大了。
於是,鄭和下東洋的行程中多了一個安南。
安南胡氏國王派遣的使團進京朝貢,在朱棣的安排下,陳王子出現在使團面前,同陳王子一起流亡大明的安南大臣裴伯奇,當殿厲聲喝問安南使臣,上演了一出好戲。
確認了陳王子的身份,接下來只等鄭和船隊回航,瞭解安南的真實情況,即可做下一步的準備。
在此期間,永樂帝抽空見了日本使臣一面,接受了日本的朝貢,表揚了日本將軍源道義很識時務,賞下金銀羅綺,對來訪的使團成員也加以賞賜。
帶來的二十多個倭寇,永樂帝下令交還日本,令其自行處置。
“陛下隆恩,下臣不勝感激!”
使團領隊感激涕零領,下拜叩頭,帶著明朝天子的賞賜啟程歸國。
走到寧波,等船的時候,使團眾人為換更多的絲綢茶葉,將隨身的武士刀都賣了。
東西多了,二十多個倭寇便顯得累贅。使團成員集體表決,不需要將這些人帶回日本,可以就地解決,全都殺了。獻上茶葉和絲綢,想必將軍也不會怪罪。
領隊抱著胳膊,考慮片刻,點頭,好,就這麼辦。
武士刀賣了,砍不了人,捆石頭扔海里,也不保險。
乾脆堆起柴火,架上大鍋,全都蒸了。
二十多個倭寇的慘叫聲傳出很遠,點火的日本人卻不見一絲猶豫。
“護送”這批日本使團的衛所官軍無不皺眉,倭人如此兇殘,一旦成勢,必是大患!
聽聞回報,朱棣沉思良久,召集近臣商議。
禮部尚書李至剛言,倭人未經許可,在大明販售倭刀,屬違法行為,應詔斥日本將軍,予以嚴懲。
朱棣搖搖頭,“卿只看到此處?”
幾把倭刀算不得什麼,倭人的野蠻狠毒才讓他側目。
小國寡民,卻如斯殘暴,須得多加防範。
李至剛的奏請沒有得到批准,朱棣沒有追究倭人私售倭刀的行為,反而又下令褒獎了源道義,允許日本十年一貢改為五年一貢。計劃再向日本派遣使者,領隊不再是鄭和,而是侯顯。
歷史上,日本為向大明示好,同樣蒸殺了二十餘名倭寇,永樂帝並未因此多加關注,只“嘉其勤誠”。
現下的情況卻變得不同。
日本引起了朱棣的注意,甚至是警惕。
在朱高煦和朱高燧與老爹的通訊中,孟清和的某些觀點也間接影響到了永樂帝。表面上看並不十分明顯,遇事之事卻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這是大明之幸,卻是某些國家的不幸。
誰讓坐在皇位上的是朱棣,而永樂朝的軍事實力又是無比的強悍?朱棣完全是想揍誰就揍誰,一點也不手軟。
不期然闖入歷史長河中的某隻蝴蝶,扇動翅膀捲起的颶風,已是越來越大。
日本和安南的情況陸續傳至北疆。
朱高煦和朱高燧最先得知,沈瑄和孟清和自然也不會落下。
彼時,定國公將公務扔給了廣平侯袁容,又以巡視迤北的名義跑來了大寧。
孟清和沒想到沈瑄會跑來和自己一起過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