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節(第2/4 頁)
,都是勳貴武將們的資本。就算是李景隆這個草包,憑藉著李文忠的舊部也能拉出一張關係網。
文官有同窗,同鄉,同榜。
武將有同袍,有親兵,有部將。
文官的關係網雖然密切,卻不妨礙彼此插對方刀子。
武將的交情多是戰場上一起流血拼命結下的。尤其在明初,衛所制度尚未崩壞,武官以下多是善戰之兵,熬過洪武帝大殺功臣浪潮的勳貴個個不簡單,如果建文帝敢觸動這張關係網,等待他的下場不會比被燕王踹下皇位好多少。
洪武帝敢對開國功臣動手,前頭髮鐵券,後頭就舉刀子砍人,完全無壓力,只因為朱元璋有這個底氣。
他就砍了,能怎麼樣?
反對?一起砍了!
建文帝不行。天生的優柔寡斷和老朱家遺傳的多疑性格雜糅在一起,將他一步步推到如今的境地。
重用文人,壓制武將,削除藩王,都為保洪武帝交給他的江山社稷。
奈何雄心壯志與個人能力脫節,結果是燕王的造反隊伍在山東喊打喊殺,混得風生水起,建文帝卻只能在皇宮長吁短嘆,中對書生問計。
手中明明一副好牌,打成今天這個樣子,不用洪武帝,前太子朱標活過來都能把朱允炆一巴掌拍死。
勝利距離自己越來越遠,齊泰和黃子澄在外募兵一直沒有訊息。建文帝只能期望方孝孺的離間之計能夠奏效。不能讓燕王父子相疑,好歹拖延一些時日。
在焦急的等待中,張安和王景弘始終沒有好訊息傳回,取而代之的,是幾則流言在京城中不斷蔓延。
“皇帝重用錦衣衛刺探大臣宅邸,據說五品以上的官員家中都有錦衣衛的探子。”
“據悉翰林院中的某位大儒同錦衣衛也是關係匪淺,稱兄道弟。”
有人不相信,洪武年間就取消了錦衣衛斷獄之權,更解散了北鎮撫司,當今天子用錦衣衛刺探情報?為何燕王造反之前不用?
被駁斥的人嘿嘿一笑,看看周圍聚集來的目光十分的得意。
不怕被罵胡說八道,只怕引不起注意。
流言之所以是流言,就是因為不需要證據。
比起枯燥無味的真相,世人往往更喜歡聽添油加醋的小道訊息。
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有人駁斥,就會有更多人傳播,更多人相信。口口相傳,到了最後,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孟同知的精闢總結被燕軍情報人員奉為圭旨,隨著又一批細作進京,傳入楊鐸和徐增壽耳中。
左都督放下茶杯,搓搓下巴,“這話倒是有趣。燕山後衛的孟同知,莫不是當初隨世子入京的那個孟百戶?”
“正是。”
“真是他啊。”徐增壽笑了,那場因朱高熾引起風波,至今他仍記得。
燕王世子懷念太祖高皇帝,每日粗衣陋食,人漸消瘦,得了純孝的美名。在京的藩王人人效仿,御史接連上疏,皇帝面子大失,不得不搬進武英殿齋戒,才挽回些許名聲。徐增壽以為是哪個高人在外甥背後出謀劃策,最有可能的是燕王府中那個和尚。
真相水落石出,竟然是個百戶,著實讓他愕然了好一段時間。
“聽說他是道衍大師的徒弟?”
“此事卑職也有耳聞,真相如何並不十分清楚。”
“哦。”徐增壽點點頭,那位大師可是了不得,是他的徒弟,有這樣的手段無可厚非。
印象中,孟同知長相不錯,身體卻十分瘦弱,不知為何會從軍。不到四年就爬到了從三品,就算不是道衍的徒弟,才幹也不可小覷。
他日得見,說不得要討教一下。
搖搖頭,拋開其他念頭,徐增壽示意楊鐸靠近些,附在他耳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