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節(第2/3 頁)
南京
遷都之議尚未過去多久,各番邦使臣尚未離京,早朝之上,永樂帝又丟擲一個大雷。
“為國家社稷,朕欲立皇太子。”
立皇太子?
朝堂上靜默許久。
早些年,誰提這事都要挨板子,遇上天子心情不好,下錦衣獄,全家流放。這兩年大家都學乖了,天子反倒主動提起?
曾支援平王的文臣難免有些不是滋味,可也知道,如今的平王,無論如何擔負不起太子重任。
從哪個方面考慮,最合適的人選都是漢王。
大勢所驅,天子之意。再堅持已毫無意義。
奉天殿中,群臣跪拜,齊聲道:“陛下聖明!”
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典
永樂九年,十月朔,天子下詔,立漢王朱高煦為皇太子,佈告天下。
冊漢王妃韋氏為太子妃。以宣府為漢王嫡長子朱瞻壑封地,不就藩,享親王祿。餘子暫不封爵,享郡王祿。
諸藩王子未受爵者,嫡長子為世子,眾子為郡王。長子不為嫡,有嫡子,以嫡子為世子。違者降爵。
平王久病不愈,許其長住金陵,不歸藩,享普安州一地賦稅。平王府不設官屬,隻立王府左長史行朝賀之儀。以校尉五十人護衛王府,聽宮中調遣。
平王世子留京侍疾,增俸祿至九千石,入宮中讀書。
對於平王妃,聖旨未提一字。
隨後,天子令禮部議封皇太子大典,並進東宮朝儀。
南京禮部同北京禮部查閱洪武舊例,參照封懿文皇太子大典定下章程,卻未得天子首肯。
兩位禮部尚書,四位禮部侍郎及部下郎中等人,捧著打回的奏疏不明所以。眼巴巴瞅著皇帝,不透過沒關係,至少給點提示。具體怎麼改,大家也好有個參照。
永樂帝偏偏不從人願,一目十行看過,表情不變,御案上一壓,直接丟擲兩個字,“再議。”
參不透上司的喜怒,工作能力再強也是白費。
連續折騰一個多月,奏疏改了不下十次,東宮官屬名單都擬好了,冊立皇太子的典禮章程仍沒定下。
這樣的日子,猴年馬月才算完?
說到底,什麼樣的章程才能讓天子滿意?
兩京禮部再沒心思爭長短,完不成天子的交代,爭出子醜寅卯也沒用。
為集思廣益,禮部尚書發動部下官員,洪武朝舊例不透過,可以參照前朝。元朝一樣行不通,還有前宋,前唐。
北京禮部左侍郎記憶力超群,家學淵源,自幼博覽群書典籍,竟將漢時冊封皇太子的相關資料找了出來。興沖沖帶到衙門,與部中同僚一起研究。人手不足,便綁上布條,挑燈夜戰。
數日後,北京禮部上下都掛著兩個黑眼圈,拿出擬定的章程,雙眼發紅,雙手發抖,顫巍巍活似古稀老人。
“如此,陛下總該滿意了吧?”
奏疏由快馬飛送入京。經南京禮部潤色補充,查無缺漏,上呈御覽。
暖閣內,禮部尚書屏息靜氣,生怕再被皇帝將奏疏打回來。
好在永樂帝沒說再議論,勉強點頭透過。提起御筆,在奏疏上批了個準字。
一個“準”字,著實得來不易。
得到準信,兩京禮部無不激動萬分,抱頭痛哭,淚如泉湧,連端茶送水的小吏都忍不住紅了眼圈。
皇帝再不批,怕是部中老爺不得不挑戰上古先秦的禮儀典章,不容易啊!
冊封皇太子的儀式雖未舉行,東宮儀仗俱已備妥。
比親王制,略有增減。
香爐,香盒,旗幡,節髦幢,稍刀盾戟,圓傘方扇,令旗花鼓等,凡器具均為金,漆必為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