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節(第2/3 頁)
“王爺在德州開倉放糧,百姓無不稱頌王爺仁慈。如此效仿實行,收攏民心是其一,我軍南進途中可免後顧之憂。”
此言一出,燕王頓時眼前一亮,“大善!”
只想著打走,竟忘記了還能如此行事。
想到在德州獻策的孟清和,燕王略感遺憾。此子未能隨軍,當真是可惜。
燕王採納了沈瑄的建議,下令效仿德州所行,張貼告示,召集裡中老人,並派胥吏告知鄉民,燕軍將在城中放糧。
見父王誇獎沈瑄,朱高煦趁機出言道:“除糧食外,庫倉裡留下的冬衣亦可分發。”
南軍的棉襖只有薄薄一層棉花,根本不怎麼保暖,燕軍實在看不上。再者說,燕軍各個人高馬大,騎兵中的蒙古壯漢更是一個賽一個敦實,不嫌棄做工用料,尺寸也不合適。
自己穿不了,不如發給百姓,改一改或是拆出棉花,都可行。
“甚好!”
燕王撫著頜下短髭,欣慰的看著兒子,點了點頭。
隨軍出征這些時日,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成長許多。雖說張揚依舊,傲氣不減,卻少了幾分魯莽,多了幾許沉穩,怎不讓燕王欣喜。
世子守衛北平,表現可圈可點,還有著謙遜的名聲,在文官中的口碑相當不錯。但朱棣最喜歡的依舊是次子朱高煦。
上馬打仗,臨軍衝陣,性格豪爽。
戰場上拼殺出來的,才配稱是他朱棣的兒子!
朱高燧年紀輕些,勇猛也不下於兄長。比起不能隨軍,更像個文人的朱高熾,燕王忍不住嘆氣,若是三個兒子能捏到一起,互相平均一下該多好。
可惜世無完事,現實終究存在遺憾。就算神仙無法事事如願,更不用說他這個凡夫俗子了。
真龍?
不過是騙一騙世人罷了。
糧食棉襖發放完畢,燕軍繼續向南進發。
同德州一樣,得了衣食的百姓相攜守在路旁,為大軍送行。
寒風中,見有古稀之年的老者,燕王立刻下馬親自攙扶,並解下斗篷,披在老者身上。
“耆老如此,折煞本王。”
老者顫顫巍巍的被燕王扶著,眼中含淚,聲音有些模糊。老者的兒孫跪在地上給燕王叩頭。
“殿下慈愛。”
“殿下千歲!”
兩次糧稅交過,又有朝廷大軍就食徵糧,若非燕王殿下下令放糧,這個冬天定是難熬。家有老人和幼子的,更加感激燕王恩德。
很多人不由得埋怨南京的皇帝,竟然能免了江浙的重稅,為何不免了山東?除了交稅還要被徵糧,日子過得還不如洪武朝!
若非孟清和在德州獻策,燕王壓根不會放糧,只會在臨清等地屯軍練兵。屆時,百姓遭受苦難更甚,哪裡會誇讚燕王仁慈,不罵他是朱扒皮就不錯了。
蝴蝶翅膀輕輕扇動,造成的影響,連扇翅膀的孟十二郎都沒有料到。
扶起老者,兩次長揖到地,燕王躍身上馬,滿臉正氣的說道:“孤奉太祖高皇帝遺訓,起兵靖難,為掃除朝中奸臣,清君側!皇帝久在京城,不出皇宮,不聞世情,受奸臣矇蔽,不恤黎民,廢祖宗之法,令人痛心。孤為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子,皇帝叔父,絕不能坐視!必將掃除奸臣,蕩平宇內,還天下一個安寧!”
這樣的話,燕王從建文元年開始說,說到現在,幾乎是張口就來。
對仗工整,情感真切。
在朱棣口中,起兵靖難代表著正義!
不管旁人信不信,總之,舉著靖難大旗的朱棣和追隨在旗下的造反者們都是堅信不疑。
論臉皮厚度,五個建文帝捏起來也比不過一個永樂帝。
搞封建迷信和做戲造勢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