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第1/4 頁)
這個時代的書籍不是普通人能讀的,能讀書識字的人,要麼出身不錯,要麼就是家中有餘財。
舉個例子,李斯同學,後來的秦相,最初只是一個楚國小吏,和他後來的成就相比,可以說是相當不起眼了,有人或許會以為李斯一定是家徒四壁的那種窮苦屌絲,但是實際上他還勉強能算個有錢人。
沒錢能和韓非這種韓國公子一同在荀子門下求學?沒錢能當上楚國小吏?
雖然是“小吏”,但那也是脫離了普通勞苦大眾的,和窮人壓根就搭不上邊!
平原君趙勝就有子嗣在齊國求學,拜於荀子門下,再加上之前異人也算在趙太后面前給趙勝解了圍,他便趁機邀請異人去大家參加宴會。
荀子到底還是趙國人,若是趙王肯用他,他應當會定居於趙國,到時候,天下人才,自然是彙集於趙國。
他的思想和現今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但是歸根究底,依然是為了儒家的發展壯大。
這個時代,法家治國最有成效,戰國紛亂,列國國君都想著如何壯大國力,儒家那一套並不是特別被看重,荀子有傾向於法家的一些思想,也能看作是與時俱進。
自漢朝董仲舒進言、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其餘的百家就紛紛改頭換面,用儒家進行包裝,所以很多人都說後來的儒家是“儒皮法骨”,和最初的儒家相比已經變味兒了。
而且後世是法治社會,又頗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異人的思想是帶著明顯的法、儒兩家的味道的。
荀子入秦,雖然大讚秦法,但是對秦國儒家不興頗為詬病,他一直希望儒家能在各國都再度興盛起來。
異人的出現讓他看到了契機,經過談話,荀子表示異人就是他希望的那個人!
雖然能看出明顯的法家思想,但是好歹異人不排斥儒家啊!
異人算是荀子接觸過的秦國宗室、公卿裡對儒家比較友好的了,就衝他這樣的態度,荀子對他就頗為看重。
要知道,秦國不像關東六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那裡的法家氣氛就最重,儒家在那裡的生存空間不大,異人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居然對儒家還有本能的親近,真的是能夠謝天謝地了!
要不是異人自己沒有提出過拜師,指不定能像大名鼎鼎的韓非子一樣——當然,現在的韓非還沒有拜師——作為公卿貴族拜入荀子門下呢!
荀子看好異人,覺得他說不定就能成為儒家傳入秦國的契機,不僅自己想要多關照異人,還把自己的這個態度透露了出去。
趙勝有子嗣在荀子門下求學,當然也知曉了荀子的態度。
事實上,趙國上層差不多都知道荀子對秦國質子頗為看好了,秦異人的大名也很快就傳遍了趙國。
訊息傳回秦國,秦王覺得這個孫子還是相當不錯的,有想法,敢作敢為,是個好孩子。
光是太子嬴柱就有二十幾個兒子,還不算女兒,秦王嬴稷的孫子數量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不知有多少王孫在國內默默無聞,有些過得像異人的前身一樣悽慘,有些連他的前身都不如。
概括一下,就是管生不管養。
在這樣的情況下,異人都能脫穎而出,秦王表示這個孫兒確實是挺了不得的,他喜歡。
好在他老人家也就是多關注了異人幾分,要是他表示出對這個孫兒特別明顯的好感的話,異人指不定會被一群兄弟下黑手黑到死為止。
好戲唱了一段時間之後,又爆出來一條與趙惠文後有關的新聞。
倒不是她老人家又鬧出了什麼事兒,而是她快不行了。
太后病重,眼看就要嚥氣了,不少人都傻眼了。
事情呢,是這樣的,這個時代,太后干政為數不少,秦國的宣太后就是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