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大封諸呂(上)(第2/4 頁)
領南北二軍。本就因外廷中呂氏勢力太弱而苦惱的呂后,見到大臣們的上書大喜過望,當即予以準允。
於是,呂氏族人得以紛紛進入朝堂,並在呂后的支援下,逐漸把持重要位置,而首倡此事的張闢疆也因此成為呂后身邊的紅人,因其功勳子弟的身份,呂后不久便將其提拔為了大謁者,負責詔命傳達,從而成為溝通呂后與大臣的橋樑。
九月,劉盈入葬安陵,太子劉恭正式繼承皇位,由於劉恭太過年幼,呂后便以皇太后的身份正式臨朝稱制,而原本應該被尊為太后的張嫣,則由於呂后的插手沒能完成地位晉升,依舊被稱為皇后。
隨著呂氏族人進入朝堂,再加上張闢疆等人的主動投效,以及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的表面服從,使得呂后重新加強了對外廷的掌控。從此開始,朝廷政令全都出自呂后一人之手。
不過,掌控了外廷卻並不等於掌控了天下,一時的權傾朝野也不能確保長久富貴,畢竟當時直接受朝廷控制的土地僅僅只有三分之一,而更多的土地仍然牢牢掌握在劉氏諸王手中,深知權力博弈兇險的呂后,不能不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後,呂氏一族會遭到清算,或者就此沒落。
於是,為了確保呂氏一族的長久富貴,呂后在全面接管朝政之後,又開始思考分封諸呂為王之事。在她看來,如果呂氏族人也能夠分封為王,不僅能夠對劉氏諸王形成牽制,同時也能形成劉呂共天下的格局,讓呂氏和劉氏一樣得以萬世傳承。
在呂后元年(前188年)十一月的一次朝會上,呂后將分封諸呂為王的想法公之於眾,交由文武大臣廷議。
雖然劉邦臨終前與眾諸侯大臣訂立“白馬之盟”,立下“非劉氏不王”的誓言,但迫於呂后的強勢,對於呂后這種公然違抗劉邦誓言的決定,一時間滿朝文武竟然無人敢出言反對。
右丞相王陵見狀,遂挺身而出,高聲道,“昔日,高皇帝曾殺白馬,與大臣們立下誓約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如今要分封呂氏為王,乃是公然違抗高皇帝誓約,不可。”
呂雉聞言,面色一冷,又將目光投向了低頭看腳的左丞相陳平,問道,“陳丞相你的看法呢?”
陳平見躲不過去,只好說道,“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職,封呂氏為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呂后面色這才緩和,又轉頭問向太尉周勃,自從樊噲事件後,自知頭腦不夠靈活的周勃,一向以陳平馬首是瞻,見呂后詢問自己的意見,便也順著陳平的話應和道,“臣以為陳丞相所言有理。”
見到陳平和周勃表態支援,再加上呂氏一脈大臣的推波助瀾,除了個別大臣沉默不語之外,再也無人敢於反對,紛紛表示贊同。
呂后見狀,這才轉怒為喜,不過她也知道大臣們之所以不敢反對,多是出於對自己權勢的畏懼,再加上王陵等人的反對,因此並未強行分封,而是說道,“此事有關大體,今日只是議一議,議而不決也好”,遂下令退朝。
退朝之後,王陵攔住陳平和周勃,怒氣衝衝地問道,“當初與高帝歃血而盟,你們難道不在嗎?如今高帝駕崩,太后以女人主政,打算封呂氏為王,你們不勸阻反而迎合,難道是要背棄曾經的盟約嗎?如此還有什麼面目去見高帝於九泉之下?”
陳平看著怒氣衝衝的王陵,情知以王陵眼下的情緒,無論自己如何解釋,他也根本聽不進去,只好嘆了口氣,看著王陵說道,“當面斥責、當廷力爭,我自認不如您;但說到保全社稷,維護劉氏後人,恐怕您卻比不上我”。
說罷,陳平也不過多解釋,轉身便走,周勃也向王陵拱了拱手後轉身離去。
王陵不是傻子,他自然知道陳平的意思,如今呂后執掌朝政大權,想要阻其分封確實不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