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西漢公元前8年還是公元8年滅亡 > 第91章 天人三策

第91章 天人三策(第3/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立生一生重生大唐之逆襲風雲三國之龍逆天下最毒七皇子,開局迎娶女殺神我只想當廢物王爺,你偏來惹我?大明:我崇禎絕不上吊一穿就成絕世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熟讀歷史知識玩轉古代世界功高震主,女帝逼我叛國投敵重生:掠奪詞條,宋徽宗是我爹原始大陸漂流記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速戰三國之劉備烈火南明二十年耶穌基督後期教之傳奇國運:華夏養士五千載史上最慘三國開局今朝已然同淋雪,何妨今生未白頭鷹掠九天

理論思想。實際上,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同於先秦時期的孔孟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既透過君權神授理論來竭力為皇權的合法地位做出證明,樹立君主的絕對權威,然而“天意”的解釋權卻被儒生牢牢抓在手中,如此便又依託君權來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又透過仁德教化來讓臣民尊崇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三綱五常”這一倫理秩序,從而使得儒家思想廣泛傳播。同時,又透過設立太學等官辦學校的方式,來傳播和宣揚儒家思想和道德禮儀,進而使得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成為帝王治國的主要方略。

這便是後世所說的“獨尊儒術,廢黜百家”。相較於當年李斯為了思想文化一統,採取“焚詩書、坑儒生”強硬暴力手段,董仲舒認為應該採用以文化統治文化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增強儒家思想的絕對統治地位。在這種方式下,朝廷不必下令禁絕其他各家思想和著作,而是以教育、教化、選官全面服務於儒家思想,從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政治思想界的決定性力量,進而鞏固儒家思想的正統和獨尊地位。

當然,董仲舒的目的並非是單純的尊崇儒家思想,而是為了樹立一種國家唯一的統治思想,以思想的統一來為政治上的大一統服務。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

秦朝以來,雖然國家在形式上已經完成了統一,但這種統一卻並不穩固,原因便是缺乏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唯一思想,始皇帝和李斯也曾嘗試完成思想的融合統一,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而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便是為了讓天下臣民統一思想,進而形成對漢朝政權的強烈認同感,增強天下臣民的向心力,使得朝廷的統治更加穩固。

實際上,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雖然源自於孔孟之道,但相較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它以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為核心,但又融入了法家、陰陽家、道家等各派思想。在核心思想上,董仲舒提出的“儒術”採納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基礎和意識形態”,主張以“禮治”和“德治”為核心的“人治”,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但在治理國家和實際執行方面,卻又採納了法家的思想,而在教人向善方面還有部分陰陽家和道家思想。

相較於春秋儒家思想,董仲舒所提出的“儒術”,幾乎完全是為中央集權統治所服務的一種新思想。正因如此,董仲舒的這套理論不僅得以被漢武帝所採納,成為漢武帝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更為後世歷代王朝所推崇,也正是由於這一套理論,極大推動了大一統思想的形成。

實際上,漢武帝對儒家思想一直都比較尊崇,這點從漢武帝即位之初的改革便可以看出來,而就在這次推舉賢良的前兩年,即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便又詔令設立五經博士,再度重申了尊崇儒術的觀點。正因如此,在元光元年第二次下詔納賢時,漢武帝才會採納丞相田蚡“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的建議,錄取了多達數百名儒者,而經過這次策問之後,以董仲舒、公孫弘所代表的儒家公羊學派迅速得到重用。

不過,漢武帝雖然推崇儒家思想,但仍認為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建議太過激進,漢武帝並未全部採納,而是採取了“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的方針,即將儒學提升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同時,也保留了諸子百家之學。而漢武帝重視儒家思想的同時,透過治國實踐,同樣意識到了法家理論的重要,因此使法家與儒家思想糅雜並用,從而形成了一套“霸道與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這便是後人所說的“外儒內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太祖實錄
返回頂部